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2:0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办学历史较长、较成熟,其应用性很强,但同时也面临特色不够鲜明、知识较庞杂的问题。下面是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本土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创新

  【摘要】本文提出案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创新完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基层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本土化;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案例教学法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经典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学习者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哈佛大学的MBA案例教学模式不仅推动了中国的MBA教育与教学,还进一步延伸应用至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高职高专专业,甚至拓展到中等专业教育层次,成为我国各院校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通行的、经典的“标准化”教学法。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完善适用于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而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现案例教学的分类化和分层化,创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传统案例教学的局限与缺陷

  在传统的MBA案例教学中,不乏精彩纷呈、经典优秀的案例。

  “高、大、精、深、宽”的系列化案例不仅为MBA学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职业经理人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的实践教学资源,还为案例教学参与者预设了极富挑战性的互动空间和创新创业平台。

  其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在管理案例活动或结论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探究社会经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探索成功企业家的精神、文化与特质,这种开放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对社会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管理经验老道的企业家们来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案例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和理念。

  而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甚至中职中专教育中照搬照套MBA案例教学法,并把这种案例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和方法,这显然有失偏颇。

  对缺乏社会历练、企业实践和管理经验匮乏的在校学生而言,那些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的MBA案例让校园里的普通学生无所适从和难以适应。

  学习借鉴MBA案例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企业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文化,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定位于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立足于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探索“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

  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诸多文件中,多次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列入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范畴。

  无疑,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载体。

  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施更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方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MBA案例教学法。

  本土化案例教学开发经历了从仿制化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

  2001年,为推进本土化案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组织全国50所高校200多名专家,编制了100个反映我国新兴企业的教学案例,出版了中国首部案例本土化教材《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教程》,并入选当年高校工商管理教学通用教材。

  基于对本土化案例的理论概念、定义边界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加之参与本土化案例教学项目的高校多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因此,我国的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更多地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层次也定位于中高端工商管理岗位。

  与其说是“本土化”,不如称其为MBA案例教学的“国产化”,即把美国MBA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引入国内,继续瞄准高端目标,培养我国中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

  这种所谓的本土化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同样难以满足大多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难以彰显本土化案例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三)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

  真正的本土化案例教学应立足于地方性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把人才培养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企业更应该是那些与案例教学参与者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的地方性企业。

  由于学习研讨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关联性和亲和性,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体验性。

  特别是案例企业与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可以不断激发案例教学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实现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对身边的事有启发、对熟悉的事感兴趣、对关注的事想讨论、对本土的企业想帮忙”的情景式、亲和性案例教学模式。

  此外,本土化案例教学还可以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边体验”的渗透式、参与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对案例企业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观察、体验和研讨。

  2.本土化案例教学实践。

  多年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承担了广西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教学任务。

  为提高经营管理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于2002年、2008年、2013年主编出版了三部广西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教材,收集了包括南南铝业、柳州两面针、玉柴股份、利客隆超市、明阳生化、柳工股份等150多家广西本土企业案例,提出了“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法”。

  在本土化案例教学中,学员们一边宣讲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一边学习、比较自己企业与同学企业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组织方面,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还深入案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边看边学、边学边做。

  学员们不仅在培训期间学习研讨案例,还关注案例教学的事前背景调研、事中情景再现、事后案例追踪等环节。

  尤其是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们仍然关注案例教学的后续情况。

  通过对案例持续的、不间断的跟踪观察分析,达到了反馈案例教学成果、验证本土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

  这不仅提高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案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实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现了案例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为提升广西本土化企业管理案例质量和水平夯实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通过案例教学活动还直接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了自身管理,提高了案例教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本土化案例教学无论在岗位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环节,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库建设滞后,企业参与度不高,教学案例质量有待提升

  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由于企业参与度低,无论是案例的数量还是质量,均难以满足深层次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法中,虽然搜集、整理、完善、编辑和出版的案例达到150多个,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案例库中的案例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行业分布不均匀、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

  在案例质量方面,由于案例编写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实践,编写的案例不同程度存在“虚、大、假、空”的情况。

  (二)案例教学专业师资匮乏,案例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案例教学与普通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区别。

  前者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而后者强调理论性、单向性和知识性。

  传统教学以讲为主,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

  而案例教学以学为主,往往采取“启发性”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阅历与经验,在实施案例教学中,简单机械地从“阅读案例”到“分析案例”,而不是系统生动地从“感受案例”到“剖析案例”。

  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其“实践性”的属性,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案例教学组织涣散,学生缺乏热情,教学互动性差

  学生就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进行思考讨论、观摩评析、互动参与是本土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灵魂。

  但学生仅凭教师对案例单调平淡的书面陈述,很难激发对企业案例的兴趣和关注。

  此外,学生对案例缺乏直观感性认知,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案例的情景当中。

  因此,简单粗暴式的案例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对案例涉及的人和事,涉及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和组织内容等缺乏事前的预判和考量。

  因此,在进行案例互动讨论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说不中要点,言之无物,教学互动性达不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手段方法简单,案例教学载体单调,教学活动缺乏生动性

  如何将企业生动鲜活的经营管理案例展现出来,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展示和互联网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人心,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和文字形式,而更多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借助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立体化传播手段获得更加生动化、立体化和形象化的体验和感受。

  而在现阶段的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采取通过“看文字、读案例”的单一模式,很难赢得学生的共鸣。

  鲜活生动的案例变成机械枯燥的说教,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实践教学原有的教学魅力和实践优势。

  三、创新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的途径与措施

  (一)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手段。

  而校企合作共建本土化企业案例库,共同推进本土化案例教学创新与改革,是企业总结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合作模式。

  案例库建立与案例教学实施,不仅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因此,可以把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案例库项目建设作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在本土化案例库项目建设的同时,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通过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不断提升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丰富深化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本土化案例校企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

  (二)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

  要做好案例教学工作,首先是要深入企业,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不断挖掘企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亮点、管理活动的难点和重点。

  其次,根据企业特色和亮点,确定企业案例编写的主题和线索,搜集整理本土化案例教材相关的各类数据和素材,并让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参与本土化案例的调研编写工作。

  第三,根据企业实践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让任课教师讲授自己亲自调研、亲自编写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四,为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还可以通过企业观摩学习、案例企业的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延伸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第五,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三)丰富本土化案例展示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是衡量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

  要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注度,教学案例展示的手段载体、方式方法非常关键。

  传统的文字阅览、案例导读等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

  要采取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化传播途径、立体化教学方式和情景化案例手段,全面生动还原案例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生动场景。

  包括通过案例背景材料、案例音视频、相关新闻报道、图像动画、企业现场观摩、企业家对话、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案例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此外,案例教学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关注、好友圈等现代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延伸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并邀请本土化案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作为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共同参与案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总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仿真性、情景化案例场景,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本土化案例教学由单纯的事中案例讲授环节,拓展延伸到案例活动的事前调研环节和事后分析追踪环节,实现全程化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四)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对事件的简单回顾和叙述,而是要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案例的调研,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学生可以在提供的案例素材中找问题,可以借助互联网找问题,还可以到企业实地调研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是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和关键。

  其次,要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和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精准的确认与衡量。

  最后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案例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小组讨论、工作座谈以及方案策划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组织、宣传、沟通、协调、社交、表达、写作及创新创业能力。

  不断创新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机制和模式。

  (五)加强本土案例教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色

  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本土化企业,由于各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不同,不同地域的商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背景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也各不相同。

  企业案例教学表面上说的是事,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家的精神。

  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不同商业文化背景下各地域企业家的文化与传承。

  在中国的商业文明中,涌现了包括赋予浓厚地域特色的“晋商”“徽商”“浙商”“豫商”“粤商”等不同特色的商业文化与商业模式。

  因此,要积极推进广西本土化企业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探索挖掘、总结分析和凝练打磨广西企业经营管理特色和广西企业家精神,不断总结提炼完善本土化企业文化,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精神。

  通过基于“桂商”文化为引领的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基础上,增加“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的新内涵,拓展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外延,凝练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不断提升本土化企业案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旭晖,廖晓明,陈建付.工商管理案例本土化开发的困局和出路[J].企业导报,2010(12)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大学生社会责任工商管理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上述社会责任意识偏差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教育缺失难咎其责。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大三大四则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这就意味着大学四年有一半的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难以有机结合。

  此外,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主要课程有《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但均属于通识性教育,缺乏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学生难以获得感性认识、思想共鸣,以及对未来职业中责任意识的深刻思考。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评估、财务管理等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与其他专业不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角色是一个“管理人”,他们不仅支配自己的个人行为,还掌控着其所管理的部门、企业、单位等组织的组织行为。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讲公民责任,更要讲企业责任、政府责任等组织责任。

  作为未来的组织管理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培育的意义非凡。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培育中的角色

  1.明确学生认知主体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的认知主体应定位于学生自己,而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则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情境资源。

  2.重视家庭培育基石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应倡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亦要以身作则,并从家庭责任入手,逐步放大到社会责任,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塑造健康人格。

  3.发挥学校培育功能

  大学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不少大学生由于刚刚脱离家长的管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学校需要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因而,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催化促进作用,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师资、制度、文化氛围,抓住责任教育,不断落实、完善德育工作。

  4.整合社会培育资源

  如今的大学校园不再是不可企及的象牙塔,高校环境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呈现出渗透、开放、融合的发展态势。

  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中,大学生看到了真善美,也接触了假丑恶,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

  因而,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应大力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完善监督约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路径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社会责任培育资源中,学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且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最为有效的能动作用。

  因而,应以学校为基础培育情境,探寻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路径,并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而言:

  1.创新责任培育内容

  一是要与时俱进,合理开发新课程,丰富课程设置,形成集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体系;二是要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融入职业责任教育。

  如在会计专业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角色认同和责任体验;三是要在课程进度安排上,根据大学生意识发展阶段,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从大一到大四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2.改革责任培育方法

  一是要改变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及教育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情境,鼓励他们主动地去丰富自身的社会道德体验,并从反思、重建中,获得逐步深化的社会责任认同;二是要丰富责任培育方法,摈弃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名师讲座、专题研讨、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弘扬和培育。

  3.促进培育资源互动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服务功能,即学校应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发挥信息沟通、资源整合的平台服务功能,在为大学生营造社会责任认知情境中,应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有效互动;二是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诉求出发,创新资源互动手段。

  如建立家长论坛、邀请企业进行文化宣讲、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并且要持之以恒,实现制度化、长效化,使大学生通过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进责任认知。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10-0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1-0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致谢10-03

201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01

有关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10-08

企业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01

工商管理优秀毕业论文10-01

工商管理分析毕业论文10-01

工商管理大专毕业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