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

时间:2021-01-12 13:08:2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是小编为各位古代文学系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

  【摘 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武术文化的核心是优秀武德,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武术教育的精髓在于把握好武术的文化内涵,不能只局限于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武术文化的传播更为重要。

  【关键词】武术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武术被称为中国的国粹,在全世界也广为传播,享有很高的声誉。

  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其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态。

  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观。

  国家提出了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重视武术的学习与推广,这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国人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思想塑造着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操,指引着武林豪杰的人生方向。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无数的武术爱好者,他们习武的目的都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本目标,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生死,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强、七雄五霸、灭弱吞小,兼并激烈。

  在这列国纷争的大变时期,出现了很多武林豪杰,他们为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置个人生死不顾奋勇抗争的动人事例。

  鲁国武士曹沫武艺出众,深得鲁庄公喜爱。

  齐桓公大兵侵入鲁国,占领了鲁国的大片河山。

  两国国君会晤之际,曹沫挺身而出,以短剑直抵齐桓公的胸膛,并义正词严地谴责齐国的侵略罪行,迫使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

  曹沫之英勇无畏,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古代武士的典范。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其高超的武艺和尽忠报国的`光辉业绩为世人传颂。

  还有面对元兵威胁利诱不为所动的文天祥,他一身浩然正气,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在民国时期颁布的《教育要旨》中宣称:“国何以强,强于民;民和以强,强于尚武。”当时很多习武者在自己的练功服上绣起了“强种、强身、自卫、卫国”等字样。

  可见,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技击价值,对塑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二 优秀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

  “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精湛的武技是每个习武者高尚武德的反映,也是武术从业者敬业精神的表现。

  没有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知识,从业动机再纯,也难达到较高的造诣。

  同样,武技再好,如果武德不正,也可能败坏武术的门风。

  “未曾习武先修德”,学习武术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

  要知道学习武术,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否则,即使学了一些本事,也显现不出自身技艺应有的价值,更有可能走向邪路,徒劳无功。

  有些人学武术,只想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不受别人欺负,没有多大抱负,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打退堂鼓,半途而废。

  有些人学武术的目的,甚至是想在人前显威,专门干些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这些人只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形成了一整套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讲究“尚武崇德”,“武以德为先”。

  从古至今,优秀武德在武术文化的发展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

  要正确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使武术文化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 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

  武术的教育功能从古至今一直很受人们重视,武术教育又以武德教育为核心。

  传统武德教育是以儒家伦常为道德基准,归纳起来有八个字:忠、信、孝、悌、礼、义、廉、耻。

  这些如今社会看似很腐朽的内容,在封建社会却曾经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左右着习武之人的行为方向。

  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武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形成的武德,需要摒弃封建的糟粕,继承其精华,要将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因此必须赋予武德以新的内容。

  如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孝:就是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信:就是要诚实,信守诺言,守时守信;悌:爱护朋友,爱护兄弟姐妹,帮助弱者,帮助有困难的人;礼: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义:坚持真理,见义勇为;廉:清正廉明;耻:能够辨别真伪是非,勇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可见,尽管传统武德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赋予传统武德以新的内容,它一样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等特点,因此,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现今社会的需要去研究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飞檐走壁”、“刀枪不入”、“隔山打牛”等有违科学的思想必须摒弃。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也有助于吸引大众去了解、学习武术文化,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传承武术文化的氛围,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四 结束语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武术发展的危机,要把武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贯彻到教学和生活的每个细节,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长期的教化和熏陶,是每一个武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长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智慧.论武术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2008(2)

  [2]陆璐.中华传统文化与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铸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3]刘涛.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J].中华文化论坛,2009(3)

【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相关文章:

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辩论文12-19

武术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论文12-07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04-09

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11-12

文化线路与历史文化探究论文04-10

文化传播与翻译论文12-04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04-14

试论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探析02-10

浅谈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的路径论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