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李商隐的诗歌论文

时间:2022-10-08 20:56:2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商隐的诗歌论文

  李商隐的诗歌论文【1】

李商隐的诗歌论文

  摘 要: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在他生活的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疾苦。

  而他救世的抱负不得实现,并且一生处于牛李党争之中,于是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表现其忧民、忧君、忧国的情怀。

  本文重点分析李诗对民生、朝廷和国家的忧虑。

  关键词:李商隐;民生疾苦;政局;国家安危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晚期,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日薄西山的时代。

  同时他不幸的身世也给他带来感伤的情绪,因此他的大量诗歌中反映出忧虑意识。

  晚唐朝廷极度荒淫腐朽,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日益嚣张,朋党之争异常激烈,人民生活疾苦,所有这些在李诗中都有所触及。

  李商隐的诗歌揭露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有对自己,也有对国家、君主、人民的反映。

  他的诗歌表现出忧虑感伤的美,使得他不愧为晚唐优秀的抒情感伤诗人。

  一、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商隐在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揭露抨击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有反映。

  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他写出西京农村在天灾人祸侵袭下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农民无以为生,被迫为“盗”的情况。

  反映了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统治集团重赋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说明他对百姓的同情。

  “草木半舒柝,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焦卷无芳浸”。

  写出当时农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极差。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诗人一一走过十家,没有一家幸存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的迫害。

  甘露之变后,宦官对人民的凶残压迫,以及朋党之争,朝廷的无能使得人民惨死或是颠沛流离。

  “城空鼠雀死,人去才狼喧”,没有人影,全是豺狼的喧叫,多么惨的景象啊!

  在这场宦官的叛乱战争中,百姓遭到极大的迫害,他们只求得“不复仪所适,但欲死山间”而更惨的是“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揭露出官吏逼迫“穷民”为盗贼的实质。

  诗人面对此种情况后,写到“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表现诗人愿为民请命,肝脑涂地的决心,揭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批判。

  《灞桥》中诗人想到北方人民在回鹘统治者的侵略下饱受苦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担忧。

  《即日》、《异信》等诗对人民在酷虐政治的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流露出深深的同情。

  但比起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揭露抨击,显得远为逊色。

  但诗人是关心人民生活的,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是深深担忧的,他希望人民安居乐业,但个人力量是微弱的,面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只能表现出自己愤慨和担忧。

  二、担忧朝廷政局

  唐代后期的皇帝迷信神仙方术,妄求长生,祸财害民,荒废政事。

  诗人针对这一现象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辛辣的嘲讽了求仙的愚妄。

  如著名的《瑶池》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西王母盼不到穆王重来的情节,含意深长的显示了所谓神仙也不能使求仙者逃脱死亡,连神仙和求仙者都在一起做了兜底的批判。

  李商隐是一位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诗人,他有很浓厚的“忠君”思想,他所经历的晚唐时期的皇帝如唐穆宗、唐敬宗这些最高统治者都是非常的荒淫昏庸,于是他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心忡忡,他对一国之主的皇帝感到失望,他借助咏史来传达自己用心良苦的微言大义,希望能达到使君主鉴之的目的,改良朝政的目的,所以他《咏史》中写到“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他写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寄予了他吊古伤今的意义,由很强的讽刺意义,讽刺汉文帝不知道重用贤臣,重用鬼神却不问苍生,由古想到今,当今皇帝昏庸无能,不能视贤重贤,使诗人对君主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马嵬二首》其一:“冀马动犀燕地来,自理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人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此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级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首诗都是写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到头来兵祸来临,妃子也难保。

  《有感二首》更是批判换地昏庸无能,结尾两句“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更是讽刺文宗忘记历史教训,又过上荒淫无度的生活。

  这些诗都表现出诗人对君主昏聩无能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之情。

  三、关注国家安危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晚期,从唐敬宗和唐文宗开始,大唐开始出现衰败之势。

  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出了藩镇割据、宦官夺权、朋党之争,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民生活疾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理想。

  从安史之乱以来,藩镇长期割据叛乱的局面使他可能从纵的历史发展和横的社会联系上去认识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以及这一局面形成与延续的原因。

  在《行次西郊一百韵》这首长诗中,追溯历史,推原祸始,揭露开元以来朝政的腐化,上层的淫奢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而且指出长期的割据叛乱不仅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也深化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使得边防空虚,而且农村生产凋敝,农民生活极端穷困,并且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疮疖”之患。

  在《寿安公主出降》一诗中,他深刻揭露了“送王姬”的“礼”实质上是笼络讨好。

  藩镇的屈辱妥协政策把藩镇和批判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更为深广的内涵。

  在《赋得鸡》中,李商隐则把割据者比作一群贪婪好斗不愿报晓的鸡,对于揭露割据势力、贪婪利己的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宦官专权也是唐朝后期政治腐化的重要标志。

  李商隐也有大多作品是抨击宦官的,突出的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对国家的深切关心和担忧。

  这一类诗多数写于甘露之变以后朝野间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的时期。

  当时,连白居易这样曾愤怒揭露过宦官的诗人也碍于政治环境的黑暗而不得不收敛起战斗的诗笔,而李商隐却在《有感二首》、《重有感》、《故番禹侯因账罪致不幸事觉母者他时过其门》、《曲江》等诗篇中直斥宦官为“凶徒”,愤怒揭露他们篡权乱政,大肆杀戮,诛连的罪行和践踏法纪,劫夺财货的行径,并以沉痛的笔调描绘出长安内外,昼夜号哭冤鬼悲歌的凄惨恐怖的景象,表达了广大士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牛、李党争对晚唐政局,以致整个帝国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恰巧是党争剧烈的时代,他虽没有参与牛、李党争之中,但却一直处于牛、李党之争的夹缝中,深受其害。

  他有大量的诗歌揭露党人勾心斗角,排除异己的种种丑行,反映他对朋党之争的愤慨的抒发,这是他揭露封建统阶级集团黑暗的又一方面。

  在他的《无题》诗中写到“莫近弹棋局,心中最不平”,写出朋党之争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并且也威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

  他处于朋党的漩涡中,屡遭排斥,不仅遭遇不幸,连人格也受到污蔑,通过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党争的愤慨和对当时社会的忧痛之心。

  他的《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和《哭虔州杨四郎》指出党人祸乱,忠臣枉死,再度写出党争对国家的危害,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综上所述,李商隐生活在黑暗腐朽的晚唐社会,他一生命运多舛,抱负不得施展,却关心国家,关心君主,关心人民的疾苦。

  他看到昔日的帝国不再回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悲情深深的寄予他创作的诗歌中,通过诗歌向后人展示出他爱国的情怀和对晚唐社会的深深地忧虑之情。

  参考文献:

  [1] 安徽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刘海燕.浅析李商隐诗歌特点 [J].人文论坛

  [3] 刘慧娟.坎坷命运中的悲苦人生拷问――李商隐诗歌悲剧意识审视[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 付海艳.谈李商隐的诗歌[J].文学教育.2010(3)

  [5] 刘朴芬.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及悲剧色彩[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2】

  摘 要: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商隐的诗歌区别于其他诗人之诗歌的标志。

  朦胧含混性是由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导致的。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基本特征 朦胧含混性

  李商隐的诗歌大体可分为政治(讽刺)诗和抒情诗。

  其政治(讽刺)诗反映了唐朝晚期那种外侵内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晚唐历史的一面明镜,可帮助人们去进一步研究晚唐的历史。

  他的另一大类诗为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咏物诗、艳情诗等,记录了诗人的生活经历、欲抒难言的感情和诸多的人生感慨。

  这些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并成为李商隐闪耀诗坛的资本,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李商隐区别于其他诗人的重要标志。

  从唐代诗歌史来看,在李商隐的前面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歌大家,因此,李商隐想从他们的创作方向上突破确实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李商隐只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创作方法。

  这样,由于独特的创作方法加上其独有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

  笔者将这些特征大致概括为感慨性、象征性、朦胧含混性。

  下面即对其朦胧含混性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商隐的诗歌区别于其他诗人之诗歌的标志,是他之所以能与李贺、杜牧、温庭筠等人称雄一时的基础。

  这一特征主要为其抒情诗中呈现出的一种朦胧含混美,使其诗意韵无穷,达到了美的高度。

  正如叶燮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1]

  如其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义大概为:房室里摇曳着皆黄的烛光,为云母屏风投下了深深的阴影,银河渐渐向西斜,星星即将沉逝。

  嫦娥一定悔恨当时不该偷灵丹,以致孤居于广寒宫里夜夜独对着一片寂寥的碧海青天。

  关于此诗表达什么,抒发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在此姑且不论何种说法准确,但在这里,我们即可明晓,对此诗如此多种的解说,正是因其朦胧含混性所致。

  然而这无关紧要,一个意象可以表达多种意思,虽然没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但每当读之,又觉其朗朗上口,气韵萦绕不绝,余味无穷,这就像司空图所言:“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2]

  又如其诗《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妆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拔湘。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后人对这三首诗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此三首诗存在一种极强的含混虚括性。

  这种含混是一种内涵上的含混,给人以朦胧之感。

  对于此三首诗,历代注家皆各具其说,未能统一,有说对唐公主入道的丑行的讽刺,或说是写明皇贵妃的故事,或认为李商隐在表现对女冠的爱情等,确实,纵观其诗,难解其意,初阅其诗未免使人迷惑,但读者尽其丰富的想象,深深漫游于诗人描写之境地,不觉即可悟出这是反映了诗人的某种心理冲突,于是将得到某种心理的共鸣,这种心理共鸣就是某种舒适的“恍惚”“玄妙”的状态。

  这组诗歌表现的正是一种“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3]的艺术境界,发挥了一种良好的艺术效应。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诗中最受传诵的一首,这诗写得言在意外,词采富丽,明丽清隽,典故繁多而词义晦涩难明,含蓄深沉,寄慨遥远,情真显露,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风格。

  如周振甫评曰:“这首诗既珠圆玉润,琢炼精莹,又复真情流露,生气蓬勃。这正是李商隐独特的风格。”[4]它可谓为李商隐朦胧含混性诗歌之代表。

  这首诗自宋代以来议论纷纷,说法不一,有代序说,有自伤说,有悼亡说,有寄托说,有说锦瑟乃令孤楚婢女名,有说是咏锦瑟四曲。

  笔者认为兼而有之,在诗里,诗人通篇回忆往昔之事,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诗人理想破灭,壮志落空的不尽悔恨和惆怅,以一种迷茫朦胧的景物象征了诗人绵绵迷惘的心境,抒发了一种幻灭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深沉,无可解答的疑问”[5]。

  此诗所表述真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的迷茫朦胧之态,它“消除了那种过于锁细和微不足道的明晰性和精确性”[7],达到了一种“超诣”的诗境。

  因其诗表现的朦胧含混性实在为多,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选上述以明之。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含混性使其诗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确立了他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吸引了数千年来的众多读者,令人百读不厌,反复思味。

  这主要因为“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观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隔阻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便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了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8],与此同时,“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

  像水中的月,雾中的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就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8],这样,“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8]。

  因此,它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几经探究之后,读者便得到了一种愉悦之感,获得了一种心灵快感。

  以上所阐述的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但是其诗歌的这些特征不是独立单纯地存在于某一首诗中,而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特征集于一首诗歌里,如《锦瑟》就是如此,既感慨,又象征,更朦胧含混。

  所以说,他的诗歌不是单独只表现某一特征,而是诸种特征的集中再现。

  总之,李商隐是一位难得的诗人,他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他的诗歌乃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沉含蓄、委婉曲致的创作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乃我辈之无价之宝,其朦胧含混性诗歌开创了我国朦胧诗的先河,李商隐可谓我国朦胧诗之鼻祖。

  他的诗歌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创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可读性、艺术性,确乃我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诗歌,正确地对待和继承,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叶燮《原诗内篇》.

  [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3]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4]周振甫《李商隐选集》.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司空图《与杨甫谈诗书》.

  [7]转引自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费歇尔语.

  [8]罗锡诗.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朦胧美[J].中山大学学报,1993,(1).

【李商隐的诗歌论文】相关文章:

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10-07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悲美意境10-05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10-08

徐志摩诗歌论文10-09

浅谈阅读儿童诗歌对孩子的作用论文10-09

高考作文素材:情深惟有李商隐10-09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育教学论文范文10-05

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之崇高美论文10-09

英美文学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艺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