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

护理论文

时间:2023-04-01 09:12:41 护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护理论文大全

  护理论文大全

护理论文大全

  眼科护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1】

  【摘要】 目的 对眼科护理当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探讨并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

  策略 120例参与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总结日常眼科护理工作所存在的护理风险, 并对解决此类风险的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 心理因素、睡眠障碍、体位不适、便秘、伤口感染以及生活能力下降等因素均是眼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结论 对每例眼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在日常护理时需做到细心、严谨工作以及体贴护理, 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恢复身体。

  【关键词】 眼科护理;护理风险;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节奏亦逐渐加快。

  而与此同时, 由于交通事故与建筑工程事故的逐渐增加, 眼科急诊患者也逐渐增加。

  而由于这些患者均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患有眼科疾病, 因此患者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以至于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与医患风险, 从而对患者的救治与医护人员的诊治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就当前眼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总结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

  1 资料与策略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眼科1~12月期间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当中选取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4例, 女116例, 工作人员的年龄23~46岁。

  1. 2 策略 通过本院编制的眼科护理工作调查问卷对所选120例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依据调查问卷中的内容将眼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 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结果

  心理因素、睡眠障碍、体位不适、便秘、伤口感染以及生活能力下降等因素均是眼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3. 1 心理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眼科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自身对当前医院病区住院环境具有一定陌生感, 以至于患者往往会在此期间出现悲观与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 同时由于视力的骤然下降与消失, 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严重阻碍, 对患者的预后以及康复情况具有一定影响。

  而针对这些情况, 医护人员需依据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 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心理调节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找到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 并针对这些心理理由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来消除理由, 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

  3. 2 生活能力降低风险的解决措施 有些眼科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往往会出现双眼或是单眼被遮盖的情况, 视力也因此出现一定下降或是因此造成失明, 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影响, 针对此种情况, 眼科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对病房进行巡视, 协助有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进行起居、进食等。

  此外, 医院病房在进行布局时应当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同时保证病床附近的救助呼叫器能够正常使用, 保持地面环境的干净与整洁, 对于走廊、厕所中的扶手需定期检查, 对于损坏的部分需及时予以修理, 确保这些辅助器具能够正常使用[2]。

  3. 3 感染风险的预防策略 由于患者手术创面的存在以及术后卫生习惯不良等理由, 致使患者术后身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在术后极易出现创口感染等症状。

  对于这些感染风险, 在手术之前, 眼科护理人员需做好卫生宣教, 同时在术后保持患者眼部患处周围的清洁性, 禁止患者用手或是其他物品接触眼部患处, 对于日常用具, 如:洗漱用品、洗脸毛巾等做好消毒清理工作, 每天安排人员做好病房通风工作, 使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时刻关注患者眼部患处的变化, 看有无液体渗出或是渗血等情况, 若出现此类症状需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 尽量做到早发现感染, 早治疗。

  3. 4 睡眠障碍风险的预防策略 大多数眼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以及日常生活环境的转变, 从而往往会出现睡眠紊乱症状, 进而引发睡眠障碍。

  对于此类症状, 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 通过交流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 并通过读书、看电视等策略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睡眠障碍的发生几率。

  3. 5 体位不适风险的预防措施 患者往往会因治疗性的手术反应、强迫性卧位、局部感染、眼压升高以及缝头线刺激等因素而出现体位不适的情况, 对于这一类情况, 眼科医护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引发不适的理由、程度以及性质等信息, 并针对这些信息采用合适的解决措施解决理由[3]。

  3. 6 便秘风险的预防策略 大多数眼科患者会由于精神紧张、长期卧床、食物结构发生转变以及排便习惯发生转变的理由而出现便秘的情况, 对于此类患者, 医护人员需依据引发便秘的理由,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多食用水果、蔬菜, 指导患者做一些床上锻炼等, 必要时可给与适量的缓泻剂帮助患者进行排便。

  参考文献

  [1]俞翠萍.眼科护理中的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及策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9):45-46.

  [2]黄小华,戴香,冯翠萍.眼科护理风险的理由分析及防范措施.求医问药, 2011,9(12):336.

  [3]赵娟,顾恩华,任永霞.全身麻醉眼科手术后恢复室喉罩拔出的护理.上海医学, 2010,33(8):764-765.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心理护理的影响【2】

  【摘 要】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减轻和消除对心理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性差异(p<0.05)。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更好的配合治疗,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出血;心理护理;影响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性出血。

  此病常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先天性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液病等也可并发出血,多发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人。

  其特点: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眼球同向偏视、歪嘴、偏瘫等突出症状[1]。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进行心理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6.7岁,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4-66岁,平均年龄55.6岁。

  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

  1)急性期病人生命危急,家属十分着急,应主动与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减少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抢救与治疗。

  2)恢复期病人常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现悲观、忧郁情绪,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应正确引导病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确保情绪稳定。

  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及肢体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组通过治疗,试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心理特点

  3.1.1 绝望心理

  急性期患者意识一旦恢复,发现自己肢体瘫痪或失语等症状时,会普遍出现悲观失望、焦虑、易激惹等负性情绪[2]。

  恢复期起初阶段,患者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较快,其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失去的功能尽快恢复。

  但是,当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的患者能够说出含糊不清的言语后,恢复的速度会开始减慢甚至停止,患者往往悲观失望,重新失去信心,表现得消沉、焦虑、失望甚至绝望[3]。

  3.1.2角色认识冲突

  由于患者病前在家庭、社会都是受人尊重的“主角”,有的还是单位领导,一旦瘫痪在床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成为“病人角色”,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一时难以接受。

  从急性期转到恢复期,其角色行为多处于角色强化阶段,对能否恢复原来的角色感到疑虑不安。

  后遗的运动和语言障碍,使患者对自身的能力恢复表示恐惧与失望。

  有些患者随着病情的迁延,已安于病人这个角色,依赖性强。

  个别长期住院的患者还可以出现对角色厌倦的心境。

  3.1.3 情绪波动

  最常见的表现是烦躁不安,情绪易激动甚至愤怒,凡事不顺眼,心烦任性,易将烦躁愤怒情绪发泄到其他人和事物上,常大发雷霆与人争吵或冲撞物品,或将烦躁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

  脑出血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中年人感到自己的了“不治之症”,伤心绝望,脾气暴躁。

  老年人孤独感重,自尊性强,好猜疑,对周围事物过敏,易出现主观感觉异常。

  3.1.4 牵挂内疚

  患者在神志清醒或半清醒时,想到自己可能救治无望,就要离开自己的亲人和人世时,不但悲伤不已,而且还会同时产生留恋、牵挂和内疚之感。

  总觉得走的太急太快,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因而对亲人感到内疚自愧,大有死不瞑目的样子。

  3.1.5 依赖心理

  患者在急性期一切生活均由护理人员帮助,因此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是一个患病的人,是被照顾的对象,依赖性强,被动性加重,行为退化,希望得到别人同情,生活上的事不论大小都依赖别人去做。

  即使到恢复期,也不愿活动,尤其不愿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担心摔跤,害怕锻炼失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4]。

  3.2心理康复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

  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病情患者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护,善于疏导,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5]。

  尤其要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的心理反应,如训练摔倒、关节疼痛、脑出血复发、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

  经济因素等均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应引起护理人员注意。

  经常与患者单位和家属联系,共同关心体贴他们,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对他们心理变异进行及时的开导和鼓励,帮助解决生活困难[6]。

  教会患者及家属各项康复技能,共同提高康复质量。

  从生物发展历史看,上肢活动,特别是手指的精细活动及高级神经活动,包括思维、语言文字等,都是人类独有的功能。

  这些活动与生物的其他活动相比,是比较“年轻”和“脆弱”的。

  这些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完全恢复的过程就相当缓慢和困难,因此,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往往是大关节活动首先恢复,而下肢活动的恢复又先于上肢。

  肢体、语言的锻炼可以促进脑的活动。

  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热情鼓励,调动患者的心理能动性,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本组资料显示,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有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更好的配合治疗,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玉燕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0.21(24).49-50.

  [2] 毛仁丹吉,王新田.心理干预对新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0(04):57-58.

  [3] 徐燕.心理干预对ICU家属的情绪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32(02:):176-178.

  [4] 王洪霞.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0,27(03):69-70.

  [5] 王艳芳,潘小平.对20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心理干预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3(07):115-116.

  [6] 刘发荣,廖震华,陈立明.护理专业实习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通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13):68-69.

【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培训护理教育论文10-09

护理在骨科护理的应用论文10-09

有关护理的论文10-09

护理礼仪论文11-15

护理安全论文10-08

论文护理模式转变对高职护理10-08

高职护理教育的论文10-08

麻醉护理教育论文10-08

护理科研论文11-22

医院护理论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