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0 12:32:45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要写毕业论文了,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给大家参考!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两层皮 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

  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

  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

  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 收获 初加工 销售 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

  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

  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

  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 牛鼻子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

  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

  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

  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

  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 公司 农户、基地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专业协会 农户 等不同的模式。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

  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15,01.

  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县乡基层的财政困难问题。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2015年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 1.6%,地市级为5.1%,县级为3.4%,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 过日子 。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 事权下放 。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 中央请客,地方出钱 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 下放事权 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 以县为主 改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 ,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