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8 09:57:06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需要在毕业时候提交的一份答卷,一般都是对某个对象某些东西的调查和研究发表意见和看法,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三篇优秀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老年与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对照分析【1】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特点,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裨益。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救治的1 3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两组,其中老年组(60~84岁)484例,中青年组(19~60岁)884例,比较两组间的病因并进行分析。

  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食道肿瘤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部肿瘤也高于中青年人(P<0.05),胃部疾病以胃溃疡多见,明显高于中青年人(P<0.01);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十二指肠溃疡多见,高于老年人(P<0.01)。

  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病因中肿瘤、胃溃疡多见,而中青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在临床工作应注意这一病因特点。

  上消化道出血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本文主要就老年与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进行对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经胃镜证实的老年人(年龄60~84岁,平均70.73岁)上消化道出血484例,男性为423例,女性为61例。

  同时,收集了中青年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88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为793例,女性为91例,年龄19~60岁,平均32.9岁。

  对两组病人通过查阅病例分析其出血病因,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484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因食道疾病出血76例、占15.7%,因胃部疾病出血408例、占84.3%。

  食道疾病中肿瘤占首位,有36例、47.4%;胃部疾病中肿瘤占第2位,有102例、25%。

  884例中青年患者中,因食道疾病出血161例、占18.2%,因胃部疾病出血723例、占81.8%。

  食道疾病中食道炎占首位26.1%,胃部疾病中肿瘤仅占10.8%。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因食道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具体原因比较见表1。

  表1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因食道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具体原因比较(略)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食道肿瘤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胃部肿瘤高于中青年人(P<0.05),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胃溃疡多见高于中青年人(P<0.01),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十二指肠溃疡多见高于老年人(P<0.01)。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因胃部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具体原因比较见表2。

  表2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因胃部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具体原因比较(略)

  3 讨论

  本文484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食道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食道疾病中肿瘤占首位47.4%,胃部疾病中肿瘤占第二位25.0%,其中胃窦癌多发占15.2%,胃体癌占3.9%,胃底癌占5.9%,说明年龄越大肿瘤发生部位越上移,出血率越高。

  中青年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食道癌24.2%,胃癌10.8%,与国内报道相符[1]。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胃部疾病溃疡多见[2],占38.7%;而中青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占40.5%。

  出现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有:老年人胃黏膜下血管壁增厚、变细,导致局部血流减少,使胃黏膜屏障和营养作用降低,另外老年人伴发病较多,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易引起胃溃疡[3]。

  老年人溃疡非典型腹痛者居多,缺乏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溃疡大多数位于胃体部,直径一般大于2.0cm,溃疡向深凹,愈合慢,其原因可能为溃疡位置上移或胸膜壁脏器的感觉神经纤维在体壁和皮肤上的定位相互重叠之故[4]。

  故此,老年人胃溃疡有迁延难愈、极易复发的倾向。

  总之,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年龄的大小,分析病因的特点,使我们在临床工作能够更好的予以防治。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依那西普的调节作用【2】

  【摘要】

  目的: 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 Th2和Th17)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探讨依那西普治疗对Th亚群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例活动期中重度RA患者, 随机分为依那西普加MTX联合治疗组、MTX治疗组, 于治疗前后分离PBMC,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Th2、Th17细胞的数量及Th1/Th2比值, 同步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 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并与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PBMC中IFN?γ+Th1细胞的量、IL17+Th17细胞的量及平均荧光强度、 Th1/Th2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7.0±2.9)% vs (23.2±1.7)%, P<0.05; (36.78±2.6)% vs (2.35±0.9)%及(26.61±2.6) vs (11.4±1.2), P<0.01; (12.8±1.6) vs (8.60±1.9), P<0.01]; 依那西普加MTX联合治疗12周后, RA患者的病情改善, IFN?γ+Th1细

  胞、Th1/Th2比值、IL?17+Th17细胞的量及平均荧光强度、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均大于MTX治疗组; 治疗前后Th17细胞的量与C反应蛋白(CRP)、 疾病活动指数(DAS28)的消长呈正相关(P<0.05, r=0.38和P<0.05, r=0.42)。

  结论: IL?17+Th17细胞、 IFN?γ+Th1细胞及Th1/Th2比值的增高可能参与活动期RA的发病机制, 依那西普治疗可改善RA病情并下调Th1和Th17细胞亚群。

  依那西普(etanercept)是II型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crosis factor, TNF)受体P75的细胞外部分和人IgG1的Fc段基因工程融合的蛋白二聚体(rhTNFR: Fc), 可特异性阻断TNF?α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 实验证实抗TNF?α治疗可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病情[1]。

  TNFα除了在RA免疫发病及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 尚促进IL?2、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和I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 增加高亲和力IL?2受体的表达, 促进T细胞增殖[2], 推测抑制TNFα可能对T细胞及其亚群有下调作用。

  本研究中分离依那西普治疗前后RA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测定Th1、 Th2及Th17细胞的表达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并与患者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 旨在探讨依那西普治疗RA对Th细胞亚群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此疗法的免疫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依那西普冻干粉针剂(etanercept, 商品名益赛普) 由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PerCP?小鼠抗人CD4单克隆抗体(mAb)IgG1、FITC?抗人IFN?γmAb IgG1/PE?抗人IL?4 mAb IgG1及同型对照IgG1、Cytofix/ Cytoperm液及Perm/Wash液、流式细胞仪均购自美国BD公

  司。

  FITC?抗人IL?17mAb IgG1及同型对照IgG1购自美国Ebioscience公司。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天津TBD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13?acetate, PMA)、 离子霉素(Ionomycin)、 莫能菌素(Monensin)购自美国Sigma公司, RPMI1640培养液购自美国Gibco公司。

  抗人IL?4 ELISA试剂盒、 抗人IFN?γ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

  抗人IL?17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Ebioscience公司。

  1.2 方法

  1.2.1 RA患者的分组及处理方法

  20例RA患者(男6例, 女14例, 年龄25~67岁, 平均42岁), 为2006?11/2007?05在西京医院门诊或住院RA

  患者,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87年RA分类标准, 病程为2~20年(平均9年)。

  20例患者均为活动期中重度患者, 表现为6个或6个以上的关节肿胀; 6个或6个以上的关节触痛; 并有以下3条标准中的任意2条: (1)晨僵持续时间≥45 min; (2)血沉≥28 mm/h; (3)C反应蛋白(CRP)≥20 mg/dL。

  患者均已服用稳定剂量的甲氨蝶呤(MTX, 每周7.5~15 mg)4周, 且未使用MTX以外其他病情缓解抗风湿药(DMARDs)。

  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 每组10例。

  联合治疗组, 给予MTX 7.5~15 mg口服, 每周1次, 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依那西普, 每次25 mg, 每周2次; MTX治疗组, 为单用等量MTX治疗; 疗程均为12周。

  另设年龄、 性别匹配的健康献血员10名作为正常对照。

  1.2.2 RA患者病情活动性及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晨僵时间, 采用目测模拟标尺评价休息痛(VAS), 计数压痛关节数、 肿胀关节数(包括双手近端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及膝关节, 共28个关节), 记录健康评估指数(HAQ)平均分, 魏氏法测ESR, 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 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S28)。

  1.2.3 标本采集及细胞分离

  分别抽取治疗前、治疗12周后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5 mL, 采用肝素钠抗凝, Ficol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调整PBMC密度为1×109/L, 悬浮于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 同步取1 mL细胞悬液, 进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测定Th细胞亚群; 取2 mL细胞悬液加入PMA(50 μg/L)、离子霉素(1 μmol/L)置于37℃孵箱中培养过夜, 收集上清置于-70℃冻存待ELISA检测。

  1.2.4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测定Th细胞亚群 取上述PBMC悬液(1×109/L)置于48孔培养板内, 每孔1 mL, 并加PMA (50 μg/L)、离子霉素(1 μmol/L)和蛋白转运抑制剂莫能菌素(2 μmol/L)以阻止细胞因子向细胞外分泌, 在37℃孵箱中培养5 h。

  收集细胞分为对照管和实验管, 分别加入PercP小鼠抗人?CD4 mAb IgG1 10 μL, 混匀, 室温放置20 min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

  加入Cytofix/Cytoperm液200 μL, 4℃放置20 min, 通透和固定细胞并洗涤后, 进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实验管分别加入IFN?γ mAb IgG1/PE?抗人IL?4?mAb IgG1或FITC?抗人FITC?抗人IL?17 mAb IgG1各10 uL, 对照管加入同型对照抗体, 4℃避光孵育30 min后。

  用Perm/Wash液1 mL洗涤2次, 最后以300 μL洗涤液重悬细胞, 24 h内采用FCM检测分析。

  以CD4直方图设门区分Th细胞(CD4+), 最终以散点图IFN?γ、 IL?4和IL?17染色阳性表示Th1细胞、 Th2细胞和Th17细胞, 用Cells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数据。

  1.2.5 ELISA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IFN?γ、 IL?4、 IL?17的水平

  取上述冻存PBMC培养上清,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 具体操作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每个样本和标准品均设3个复孔, 酶标测试仪450 nm处读数。

  1.2.6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用x±s表示, 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 各组间均数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如满足方差齐性, 采用两样本t检验, 如不满足, 则采用秩转换检验方法, Th1、 Th17细胞阳性率及Th1/Th2比值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

  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 DAS28较治疗前降低或明显降低(MTX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P<0.01表1), 且联合治

  疗组患者的休息痛、 晨僵时间亦有改善(P<0.05) , CRP明显下降(P<0.01)。

  但2组患者的HAQ平均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组DAS28、 休息痛、 晨僵时间、 CRP的改善幅度均高于MTX组, 其疗效明显优于MTX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