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概念

时间:2022-10-08 17:48:2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概念

  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概念,下面带来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概念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概念【1】

  摘要:本文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中涉及的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相关概念进行厘清。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与此相对应,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国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举措。

  这些充分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践行。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公共文化基本权益,当前明确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的概念与内涵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而迫切。

  本文就我国公民的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厘清。

  公共文化。

  学界对公共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界定。

  香港学者陈云将公共文化概括为:“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是指受政府的公共资源和法律直接影响和管理的文化场馆(如大会堂、博物馆)、文化活动(如艺术表演、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和公共空间(如剧本审查、禁止在街道无牌表演或卖唱之类),是现代文化政策的施政核心”。

  [1]这个概念偏向于公共文化的外在特征。

  而按照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在公开的场合、公共的领域中,人们就共同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公共文化或曰公共舆论,整合公共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市民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同体系,赋予市民社会以凝聚力,使之保持自身相对于政治国家的独立性[2]。

  通过他的观点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文化的整合,他揭示了公共文化的内在本质。

  我们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把握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及其特点。

  在内涵方面,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它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公共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文化整合;在外延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文化站、群艺馆、电影院、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3]。

  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主体是更具公共自觉性和使命感的最广泛的群众。

  但是要注意的是,公共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公共文化,较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是更深层次的标准。

  公共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并通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在我国,大力推进共公文化服务体系,使公共文化成为一种常态,是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文化权利与文化权益。

  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文章中对这两个词项指意不明或混杂。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状况,根源在同一对象在不同的范筹使用了不同的表述。

  在国外法律和国际性的文件中通常使用“文化权利”,国内法律中多是直接借鉴和引用了该词项;而在我国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出现的是“文化权益”这样表述,如党的会议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等。

  学者王列生曾对此现象曾推断“(国外)其所讨论的关键词都是文化权利,而不是(国内常用的)文化权益,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文化权益这个专属概念乃是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又一次语词创建,”[4]那么,这两个词项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首先辨析“权利”与“权益”的概念。

  “权利”(right)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辞海里解释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利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与义务不可分离。”更具体的说,就是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现某种行为或不作某种行为,也可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使本人得到某种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权利背后存在着利益”;我国学者夏勇也把“利益”看作“权利”的一个基本要素。

  所以权利包含了利益,包含了伦理角度的精神利益和实证角度的物质利益。

  “权益”(rights and interests),按辞海的解释是“公民依法享有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与利益”。

  利益有合法的利益如继承的财产、有违法的利益如赃款、有既不合法也不违法的利益如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所以权益强调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从权利的“利益论”这角度来讲,权益更趋向等同于法定的权利,因此权利与权益在法律范筹内概念实质趋同,在词面上权益凸现了利益而已。

  公民与人民。

  同样,在相当多的文献资料中,有的作者用“人民的文化权益”还有的用“公民的文化权益”,用法不一。

  那么文化权益到底属于哪些人呢?首先要弄清公民与人民的概念。

  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倨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明确界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所以公民是法律确认的,是一个法律概念,强调的是个体。

  它表明主权国家与居民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明公民是在法律上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主体。

  而人民则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阶级内容来划分的。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它强调的是群体。

  人民与敌人是相对的称谓,人民的对立面是敌人。

  可见公民所指的范筹要大于人民。

  然而,非人民的群体――如犯罪分子,他们尽管被限制了自由,剥夺了政治权利,但仍然还享有基本文化权利、教育权利等,因此,在法制社会的大环境下,使用公民文化权利更为妥当。

  综上所述,对公共文化的理解与认定,我们不仅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更要注重深层次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而对于“文化权利”与“文化权益 ”之辨,文化权利已经涵盖了权能与利益,而后者相当于权利与利益的复合,更凸现了利益。

  就表义及国际通用性来讲文化权利的表述更为恰当。

  “人民文化权利”用于政治性较强的语境,而“公民文化权利”指定范围清晰,表义更为准确,较通用。

  参考文献:

  [1] 陈云.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M].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8:10.

  [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 万林艳.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4] 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与新疆的文化发展【2】

  摘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来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力促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治本之策。

  [关键词]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疆文化发展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

  恩格斯说,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方能达到文化自强。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重大选择和治本之策。

  一、文化贵在自觉

  文化自觉,是自身在文化上的觉悟和醒悟,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

  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新疆的文化发展正处于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平稳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更要有积极维护大团结的自觉意识,安定团结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安定团结一切美好蓝图都归于空谈和幻想。

  新疆各民族定要时时处处认识到:各民族就像一颗树的各个枝干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阿拉伯数字十位数一样,紧密相连,十指相扣;就像数字“1”一样,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融合的像一家人似的。

  当然这个“1”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个集合,新疆各民族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又共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过文化交融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交融一体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治本之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指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而绝不是要把民族宗教方面的小事做成大事,把无事造成有事。

  在世界民族交往史上,民族之间产生一些隔阂乃至文化上的冲突频频发生,在所难免。

  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间互动的有效路径和坦途,只有交流才能一流。

  不能为避免和逃避可能会有的冲突就就把打开的门重重地关上了。

  门外的墙,可以一推即倒,但心灵的墙,总是那么牢靠,顽固地不轻易倒掉。

  点亮心灵的天空,在心中种下太阳,收获的就会是更大的太阳;在心中种下甜蜜,收获的就会是会心甜甜的微笑;在心中种下和谐,收获的就会是和睦的家园;在心中种下仇恨,收获的就会是血腥暴力,家破人亡。

  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去审视族群和族群文化的发展。

  中国各族群利益之和高不过中华民族利益,中国各族群文化的发展大不过中华文化的发展。

  自觉维护这种国族和国家文化、国族文化的认同和持久的信念当然可谓文化的自觉。

  从文化构成的多样一体性来看,中国新疆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

  这种主流文化理应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和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特性,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国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新疆具体实际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新疆文化发展历史方位和现实诉求的必然反映。

  中国新疆举起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旗,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在中国新疆的伟大实践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典型范例。

  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流文化也是协同融汇支流壮大发展的文化。

  中国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热切希望的是头马引路,万马奔腾的局面。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核心是新疆的主流文化的主体内容。

  新疆的主流文化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需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把努力建构现代科学文化,大力塑造中华文化,全力弘扬新疆精神作为引领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灵魂。

  在当前新疆各界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已确立新疆精神的大环境下,不宜再主张和提出某某地区(县)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是的,到底是倡导新疆精神还是大树某某地区(县)精神,他们之间到底是何逻辑关系,是包含关系、交叉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孰轻孰重,以谁为主,会产生歧义,在贯彻执行中容易导致偏差,使精神统领作用和一致性大打折扣,进而产生地区精神“中心主义”和独立性,对新疆精神反而有疏离感。

  各地区倘若都拥有自己的精神,也容易产生各地区精神之间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区域精神的整合和统合。

  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跟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也会产生对内向心和对外离心的效应。

  在新疆,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凝聚、认同和整合功能,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塑造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

  文化多元的前提是为一体,强调一体目的就是防范文化排斥和内容混杂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新疆精神的召唤下,当前不宜在各地方彰显某地区(县)精神。

  自觉弘扬新疆精神是文化的自觉。

  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先坚固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根植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这就要求弘扬和树立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

  就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既指导自我,同时又超越自我,在这个超我的指引下,个体能够克服本我带来的狭隘和弊端,利于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利于认同意识和归属感的形成。

  正如黑格尔所言“自由意志在规则之下更加自由”,这个规则就是新疆精神。

  新疆的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忠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不单单是指各民族和各区域的共同,也是指精神上的同一,所以我们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支撑和凝聚的力量,这种支撑点和向心力就来自于“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二、文化重在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根基上生长出的“民族表情”和“国家表情”,这种集体面孔,有时是“集体有意识”,有时是集体无意识。

  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实力铸就与夯实意味着提升自己、壮大自己,不间断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追求,更是是一份责任。

  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坚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统一的文化自信,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和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和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新疆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文化自信的两个极端,既不能有自我文化优越论,文化上的过于自我迷恋和自我中心主义,只能是目中只有自己,他者全无,从而导致文化自负和排斥;也不能在文化认同和选择上怀揣“1840情节”,越不过“历史三峡”,倾力接纳 “欧风美雨”,这样就容易产生民族和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信却可促使自我调控、价值认同、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更为理性和自觉。

  我们也有近现代对老祖宗“批得最狠,骂得最凶”的年代,也有对现实发出不满的声音。

  正如赵汀阳先生痛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批评者把中国自身描述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存在,尽管其中许多批评的确指出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真相,揭了社会和历史的老底,但那些完全负面的批判无疑加重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它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打击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助长了社会的集体性堕落、集体性贪腐和集体性的道德沦丧,这可以概括为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集体性不负责任。

  令人绝望的是,很少有人去反思那些‘揭老底’的批判所造成的社会心理损失,很少有人去想到那些‘揭老底’的批判与社会精神崩溃之间看不见的关系,很少有人去思考关于真相的知识必须同时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知识”。[1]

  (8)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决不意味着就是对过去的决裂和一味的批判,批判须有一个尺度,批判亦应和重构结合起来,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文化自信恰恰体现在对自己所处文化时空和文化方位的理性认知和建构上,对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自我纠偏和矫正上,中国存在的文化“自残”或不自信现象不会影响中华民族血液中一直汩汩流淌的文化自信的因子,不会影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下所焕发的夺目光彩。

  文化自信需要自觉地牢牢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

  把握方向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考量,有好的思路,使方针和原则明晰化,使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思维决定行为。

  同时方向比行动更重要,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正确的方向当然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正确的方向当然比错误的行动更有价值,这皆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错误的方向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吗?错误的方向比错误的行动更重要吗?当方向或行动全非正确时,已无所谓方向重要或者行动重要了,当一方正确或一方错误时,其作用就已失去了可比性。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但方向本身并不掌控方向。

  方向是靠人选择和判定的,正确的方向靠自信的人去自觉地把握和引领,文化的方向靠自觉的文化的掌舵人去自信地指路和担当。

  在文化引导和传播中 ,既不能不能输了“口头”,丢了“山头”;也不能赢了“口头”,丢了“山头”。

  在新疆的文化进路中,把握好方向是第一位的,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和文化方向其实是在占领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亦谓是在占领大众化的文化市场。

  有时候占领市场即是占领阵地。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长处的清醒把握和对自身短处的深刻洞悉,从而力促“长板”更长,“短板”变长,有效克服“木桶”原理或短边效应;就是以理性、科学、开放、包容的视角和态度加大文化反思、比较、展望的力度,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的观照中,客观对待自己和他者的爷爷辈的老祖宗文化、自己同辈的和他者同辈的时代文化,以及孕育、呵护自己和他者的未来的儿孙辈的文化,克服文化焦虑,注重文化间性,追求权力平等,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理想。

  对文化的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引用ArthurWright言论说:“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

  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录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

  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2]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史的记录这么完整,也从未有像中国这样一直延续的几千年的文明。

  这种悠久的、持续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内容丰富,情节动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尚未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过。

  外国有阿凡达, 中国为何就不可有同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阿凡提呢? 这还能体现中国新疆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新疆各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张光直教授直言,要彰显中国文明潜力,须同时干好三件事,一是深入专研中国文明,二是知晓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2] 知己知彼,方能茅塞顿开;没有中西文化的双重积淀,就无法科学做出对等性的文化比较。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取舍和选择,有比较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 ;文化既可有西风东渐, 又可有东方西渐, 我们应跳出一切成见和模化的圈子,克服狭隘和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对待古今中西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自信需要氛围的营造和心理的积淀,需要孔道和平台的表征和展示。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一种自觉的流露和彰显。

  诗人沈苇说,以天山为书脊,新疆是一册打开的经典。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不仅是新疆人对地方性知识的共识,也是大多去过新疆的人的由衷表达。

  2010年6月21日,世纪金源集团向新疆捐赠5000万元,捐款用于新疆文化教育事业,资助在海外留学的各民族学子,在世界上传播民族语言、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

  大美新疆、壮美新疆所绽放的风光优美、文化独特、风情独具的新疆魅力和新疆味道,使新疆人有了底气,有了勇气,有了自信,因而有了文化向外溢出和辐射的意识与情怀,有了推介和展示自己形象的诉求和担当,新疆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新疆必须在新丝绸之路的伟大振兴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

  与其说新疆的雄奇壮美,倒不如说新疆人心胸的波澜壮阔。

  心胸打开了,视野打开了,境界随即出现了。

  新疆借助于各民族海外学子推介仅仅是展示了新疆的传播优势和自信的一个侧面,新疆将会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长征中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地谱写和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三、文化当在自强

  文化自强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自身文化的强实力、软实力来彰显其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疆的文化自强主要体现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上,其着力点也立足在新疆现代文化的繁荣上。

  强化现代文化的自强意识,自强现代文化的自信力,努力让新疆的现代文化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走出去,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留住一个 “根”,这个根即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面向全球社会,中华文化的传统不只是历史深处的“空谷回音”,而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目标的精神根基。

  因此,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要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

  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时,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的“逆差”,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增强现代文化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影响力时,就可以多几分自信和从容。

  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要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系统的批评与整理。

  要坚定信心与意志,自觉摒弃浮躁、功利与盲从,清晰地认识到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风险,自觉尊重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明确思路,积极寻求一条在“传统”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内容与空间,探索出一条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之路;踏踏实实、积极稳健地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提高新疆现代文化的软力量和硬实力。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立住一个 “魂”,这个“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等方面,高举旗帜,把握准星,以“魂”育人,以“魂”化人,以“魂”强身健体,以“魂”强国,以“魂”兴疆。

  以理论核心层面为主心骨和动力源,统领理想信念、精神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使几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立住、立起这个“魂”,需要和新疆区情、民情结合起来,与新疆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一致起来,把“五观” 、“四个认同” 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结合起来,同中华文化、新疆和谐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只有旗帜高扬,理想信念心中永驻,新疆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在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方能心明眼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稳如泰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把住一个 “创”字,用文化创造夯实文化自强,绘就不一样的精彩。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

  现代文化的生命力、引领力在于继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造。

  只有立足于新的起点上的创造才能为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和提升引领力赢得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

  制造而非创造,图新并非创新。

  要温故知新,固本强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交的创新链条上拾级而上,开疆拓土。

  创新不是目的,文化的创新就是要使创新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眼时代前沿,树立世界眼光,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努力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使现代文化成为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4]

  新疆文化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多样性资源中进行创新,还要保持一体上的多样性,避免文化贫血和文化“马赛克”,新疆现代文化须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内在提升,同时在加强文化的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影响力提升,使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既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比较优势。

  同时对照时空变化,把给定的文化,发展成自己的文化;把地方性的知识转型位普适性的文化,并铸就为时代的先进性文化。

  文化创新功在实践。

  勇于实践是乐于实践者的通行证,勇于实践是勇于创新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创新来自于田野炕头、来自于基层实践,来自于脚踏实地, 因此,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农家饭桌上,写在牧民毡房里,写在老百姓的心中。[5](28)创新也要讲效率、有效率。

  新疆效率绝不是体现在办事要盖108个章子的“马拉松” 抑或是“‘牛’拉松”,不是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打麻将的无所事事和不务正业,不是只追求政绩、为速度而速度的“短跑效率”,也不是牺牲生态、涸泽而渔所谓“眼前效率”。

  新疆效率应是体现质量和尊重规律的效率,是注重民生与社会和谐的效率,是能创造出精度和显示度的效率,是显示稳中求进、推陈出新的效率,是崇尚以点带面、时空俱进的效率,是激励高潮迭起,人才辈出的效率,是追求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效率。[6](16-17)

  文化创新关键在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一族、文化创造的一族是新疆人的诉求。

  大凡有所创造的人,一般都对人和事物拥有一颗好奇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怀有悲天悯人之情,并积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

  人不是一天就可长成姚明的。

  某地区以5年为一周期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产物,是一种华而不实“形象工程”,体现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高层次的平台,平和的心态,个人的禀赋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用钱是堆砌不出“乔布斯式的新型领军人物”的,这种“工程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中国“乔布斯” 。

  “ 创新人才需创新土壤,政府需要悉心呵护而不是硬性干预那块土壤,让种子自由生长。”[7]

  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要切实解决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命题,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 的课题,要始终坚持以“关怀民众,关注民生,温暖人心,爱憎分明,给社会以正义,给人生以信心,给生活以希望,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 [8](13)有一种使命叫“责任”,有一种荣耀叫“奉献”,责任源于自觉,使命建筑于自觉、自信,荣耀体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在荣耀与自豪中履行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三自”力促新疆各民族共通、共融、共荣。

  参考文献

  [1] 孙曙:《世界,抑或天下》,博览群书,2005年第11期。

  [2] 甘阳:《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缘起———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3] 佚名:《新疆人的文化传播自信》,2010年7月5日。

  [4] 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天山网,2011年11月3日。

  [5]陈宏:《论现代文化引领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重要性》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

  [6] 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 罗湘波 ,吴小玲 ,严俊:《宁波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 》,,2011年10月10日。

  [8] 张平:《努力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民族文化精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12期。

【公共文化、文化权利、文化权益等概念】相关文章:

论析公民文化权利与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10-05

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10-02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10-01

企业文化的绿色概念论文10-09

论析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10-05

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11-14

试析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概念研究10-06

浅析我国公民文化权利保障论文10-10

公共图书馆及公共文化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