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文化艺术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8:05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文化艺术研究的论文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核心所在。

文化艺术研究的论文

  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第一篇: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

  摘要: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

  这里盛产茶叶,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采茶民俗,丰富的茶事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茶农淳朴自然的生活风貌。

  本文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介绍,以期对民族传统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粤北;采茶民俗;茶文化

  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

  这里风景秀丽,景色怡人,是茶叶的盛产区。

  他们整日在山间劳作,与自然亲近,形成了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

  茶农们在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艺术活动,例如茶采曲、采茶舞等表演形式,既丰富了当地的茶文化,也凝聚了丰富的艺术财富。

  粤北采茶民俗中的采茶曲不仅唱腔优美,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及浓郁的客家风味。

  粤北采茶民俗在清代就有很多记载,采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

  粤北采茶戏最初的曲调来源于赣南和闽西地区,之后又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戏种。

  由于这一戏种与当地的民谣在旋律与艺术特征上十分相近,粤北采茶民俗与赣南等地的采茶民俗也十分相近,因此,这一戏种很快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虽然各地的采茶民俗的艺术特点十分相似,但是由于语言差别较大,茶文化艺术形态也各具特色。

  粤北采茶民俗所运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演员们歌舞相伴,旋律活泼灵动,格调清新自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现状十分贴近,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粤北采茶曲不仅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欣赏力,而且对粤北地方采茶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粤北采茶民俗特色

  粤北地区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这里的茶农在田间耕作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事动作,充分展现出了茶农丰富的创造力。

  在粤北采茶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采茶歌,早期的采茶歌发展于赣南等地,无论是内容还是旋律上都极具传统民间特色。

  从表现内容来看,采茶民俗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山水风光以及茶农的劳作活动和感情,内容丰富而广泛,真实自然。

  与此同时,还融合了许多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山歌,丰富了采茶歌的曲调。

  其中最具代表的采茶歌是《采茶谣》,这也是最早的采茶曲之一。

  粤北采茶民俗中包含了许多茶文化历史,其中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思想与心情,在采茶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调》。

  《牡丹调》是粤北采茶曲中最具音乐表现力之一,也是采茶调北路曲调的重要唱腔,在许多流传甚广的采茶民俗中都有广泛运用。

  在采茶戏《卖杂货》中,仅《牡丹调》一个曲牌就唱了25分钟,可见此曲牌运用之频繁。

  在20世纪80年代,地方采茶民俗的发展日渐繁荣,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粤北许多现代采茶民俗都被不断挖掘出来,即使是当前网络繁荣发展的时期,

  采茶民俗也被运用到各种场合中,由此可见,粤北采茶民俗有着强大的表现力,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发展。

  采茶民俗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观众,反映的也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因此采茶民俗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采茶歌和采茶戏的剧目和作品也越来越丰富,采茶曲的内容与旋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中,传统而古老的采茶民俗也被赋予了多样化的情感表达。

  茶文化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其中细微的差别情绪也有了更多要求。

  因此,在许多采茶民俗活动中,为了满足各种演出的需要,传统的采茶曲、采茶戏等艺术形式也不断变化,经过更多不同手法的处理,变得更加真实自然,进一步突出了茶文化的艺术特色。

  在采茶戏《借婚记》中有一场描述的是乡长在得知集体婚礼是做假之后,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羞愧不已。

  在这段采茶民谣中,人们可以从采茶活动中感受到古代茶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同时以茶入景,对人物了解更为深刻,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茶的意境,同时也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其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

  采茶曲《寻梦》在采茶戏《人生路》中的运用,也充分地展现了主人公心事重重的内心活动,使人们对于独特地域的茶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采茶民俗的了解以及茶艺术形态的感知更为深刻。

  2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

  在粤北农村,广大群众对茶事活动十分喜爱,于是以茶事形态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茶事艺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采茶民俗。

  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民俗来自于现实生活,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小人物都编进了采茶民俗中,而其中所使用的动作和对白真实而自然,尤其是粤北客家话的运用,更加通俗易懂,活泼亲切。

  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极具地方特色,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夜偷寒衣》里,主人公不想做衣绣花,却不得不做,她边做边唱:“手拿绣花针,像有七八斤,打开花样看,横竖一大捆。

  绣龙不像龙开口,开口就要咬死人”,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很有趣味。

  除此之外,在对一些采茶民俗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较严格的要求,所以,在采茶文化的艺术形态上也要做到动作语言的准确和清晰,要熟练掌握其文化特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茶文化语言,发挥其内在的情感诉求。

  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丰富多样的,采茶民俗包括了广泛的茶事表演活动。

  从茶事活动的表演到采茶戏曲的演唱,是采茶民俗最常见的形式。

  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艺表演形式,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与对话都编入了民俗之中,例如采茶曲的演唱伴奏等,演员们可以单演唱,也可以搭挡演出。

  这些演唱中会有衬词衬句,能够使演唱的气氛更加欢乐,以此来突出不同的角色,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

  在采茶民俗表演中,有许多说唱的表演,风格也很丰富,这些表演生动地展现了客家语言的浓郁特色,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而且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将方言融入到采茶民俗中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因此,极具特色、幽默诙谐的地方语言使茶文化艺术更加隽永深长,使观众能够从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3粤北采茶民俗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茶文化的发展与民俗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在采茶民俗中,茶戏和茶舞等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配合不同的情境,无论是韵律还是内容风格都是丰富多样的。

  采茶民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采茶歌舞的发展也是如此,从表现内容方面看,采茶歌舞大多描写的是茶区的山水风光和茶农们的生活劳作。

  在粤北采茶民俗中,采茶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器乐伴奏,有歌曲伴唱,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更易于观众接受和喜爱。

  在茶文化艺术形态中,粤北茶农们在摘茶采茶过程中的动作与形态,以及在劳作中传唱的茶歌,与当地的民俗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茶篮灯”,

  这种表现内容主要是表演者要身穿采服,挎着扇子和竹篮,表现与茶相关的活动,例如上山、下山、种茶、摘茶等,这种形式主要是地方采茶民俗极具茶事知识的人来展现。

  比如《小卖杂货》里的民俗特色,整个人物的动作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粤北采茶民俗中,有许多艺术类别都需要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使采茶活动更具艺术表现力。

  在粤北民俗中,由于采茶歌舞的艺术特点丰富,内容形式十分贴近百姓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因此也充分地展现了茶农们的劳动生活。

  这些来自于生活中提炼的表现形式,格调清新,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4对茶文化艺术发展的建议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艺术范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茶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粤北采茶民俗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茶文化艺术形态从最初的单一发展到后来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的题材内容,使茶文化艺术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无论是传统民俗还是现代民俗,茶文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对粤北采茶民族的关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茶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粤北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茶文化艺术的发展要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即茶文化本身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加以运用,同时能够加强宣传影响,

  将粤北民俗能够不局限于地域性,向外部延伸,让更多喜欢茶文化艺术的人了解这一民俗文化,通过广泛传播,使粤北民俗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在实际推广时,虽然使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但是仍然要运用规范的字音,不能破坏了民俗的艺术特色,从全新视角来解读粤北民俗文化。

  在茶文化艺术发展中,民俗特色发挥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各种茶艺表演中,要充分展现民族茶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要重视粤北民俗的科学发音,虽然采茶民俗来自于传统民间,但应从理论上加以科学规范,建立正常的认知概念,在科学的指导下展现出粤北采茶民俗和民族茶文化艺术浓浓的地域韵味。

  综上所述,粤北采茶民俗作为地方茶文化艺术形式,充分形象地展现了当地茶农自然淳朴的生活风貌,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的特色分析,不仅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促进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承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傅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二篇:豫剧文化艺术的传承

  摘要:环境赋予了不同艺术形态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艺术形式也无不带有鲜明的地方气息与特色。

  戏剧艺术也不例外,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这种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民大众,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表演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审美感受,使得戏剧艺术广受人民大众喜爱,深入人心。

  然而,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给戏剧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戏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危机。

  传统戏剧究竟何去何从?笔者试从传承角度浅析对豫剧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河南豫剧;文化传承;文化生态

  一、对豫剧源流的考证是传承豫剧文化的基础

  关于豫剧的起源,说法众多,因其是梆子腔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后者一直沿用了对豫剧“河南梆子”、“梆子戏”等的称呼,如河南豫剧理论家马紫晨先生在其著作《豫剧源流辨析》中提到:“直到建国初期,由于受当时剧坛风尚之影响,豫剧雅号才日趋通行。

  ”对于豫剧的源流考证说法也较为不一,简单可以概括为“本土说”——起源于清朝时期流传至今,。

  “西来说”——起源于陕西秦腔和山西梆子,笔者此处不多做赘述。

  作为梆子腔系重要支脉的豫剧艺术,在其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已经走过了近300多年的历史,它依托中原大地的宽阔文化胸怀,借鉴、吸收、揉合其他艺术门类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魅力,也由支离分散的弱小状态发展成为中国五大戏剧种类之一。

  笔者认为,在优秀文化艺术面临传承危机的时刻,我们豫剧艺术文化研究者首要任务就是辨析其流传源流,从根本上寻找传承生态遭到破坏的原因,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豫剧的发展离不开其精神来源——民间艺术

  豫剧以其别样的艺术魅力影响着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们,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后,这种艺术魅力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在漫漫长河中逐步壮大起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五大剧中之一。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豫剧的表演艺术表达了老百姓对戏剧艺术的审美心理需求外,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豫剧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来源。

  在对豫剧艺术形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从豫剧脚本的创作、演员的表演到唱腔的处理等无不流露了豫剧与中原大地各种民间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豫剧在形成自己独特唱腔之初,无论从剧目选择,还是声腔处、弦戏、卷戏等剧中的影响,在表演艺术上也能看出来对它们的借鉴与继承。

  如豫剧里的身段功夫折射了对卷戏、罗戏的借鉴,而刀棒功夫则是对弋阳腔的借鉴。

  随着对豫剧艺术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著名唱段“抬花轿”选段中的掀轿帘、耍手帕、玩扇子等动作中可以找到秧歌的身影。

  因此,笔者认为,保护豫剧传承生态环境,寻找合适的传承之路,离不开对豫剧精神源泉起着支撑作用的民间艺术文化,我们应从广处着眼,从各种艺术形态的紧密联系中发现传承之问题,寻求适合之路。

  三、豫剧艺术是多彩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原地域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直接影响了豫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为豫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笔者以为,研究豫剧的传承环境,离不开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它们是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

  首先,民俗活动是豫剧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河南地处中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交往等无不交杂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民间有“图热闹”、“看戏耍社火”等习惯,而这些民间风俗习惯为传统戏曲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四季交接、节日之际,人们就会根据百姓需要安排豫剧的表演,这为豫剧在民间影响力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再者,一些农村的民俗习惯,如婚丧嫁娶等,也为豫剧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此,笔者认为,豫剧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民俗生活的滋养。

  其次,豫剧艺术是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艺术高于生活,但源泉亦是现实生活,豫剧艺术集中体现了这一说法。

  豫剧艺术中的故事情节大多选曲了河南的生活素材或民间传说,如著名的包公戏、水浒传戏、杨家将戏等等,因此,这些经典的流传剧目凝结的正是日常老百姓的喜好与期寄,是河南民众观众审美习惯选择的结果。

  四、对戏剧保护传承的建议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豫剧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审美群众的不同、内容与时代的距离等等都是豫剧艺术面临的严峻考验。

  信息化的时代把大家的眼球集中到了互联网,由此,以开放式的演出为主的豫剧表演艺术失去了不容小觑的观众……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豫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综上所设,笔者认为,对豫剧的保护可从以下几点为参考:第一,保护豫剧赖以生存的民俗网。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特定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豫剧同样如此。

  上述我们已经提到,丰富的民俗活动是豫剧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民俗生活的多样性是我们豫剧传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第二,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审美群体的改变、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等都是阻碍豫剧艺术传承之路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在保护豫剧赖以生存的民俗网同时,力争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创作出适应当下社会需要的豫剧作品,为豫剧的进一步推广做好前提工作。

  第三,保护好传承生态与媒介。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都借助于一定的平台与媒介,而目前发展较好的只有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梨园春》节目,在《梨园春》节目独占鳌头的背后,我们要警觉到信息媒体对传播传统戏剧艺术的意义与重要性,应多方面的拓宽这种交流平台,切不可只做唯一,只有唯一。

  参考文献

  [1]张凌怡,刘景亮,李广宇.河南曲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丁永祥.怀邦文化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文化艺术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艺术研究论文09-30

文化艺术发展研究论文10-08

有关文化艺术研究论文09-30

地域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理论研究论文10-09

电大的研究论文10-08

藏戏平民文化艺术论文10-06

群众文化艺术思考论文09-30

群众文化艺术思考的论文10-01

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