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时间:2022-10-08 21:54:06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1】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摘 要】学分制作为教育模式的一种,它在教学环节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自主选择,也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基础。

  为切实保证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学生选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加强学分制的制度建设和日常实践管理。

  【关键词】医学院校 学分制 学籍管理

  学分制作为教育模式的一种,它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地方医学院校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

  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学籍和学分制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相关问题。

  一、学风制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二、学风制实施的目的意义

  实施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和基本趋势。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

  (一)修订原则: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统筹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效益。

  (二)课程: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种。

  必修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以及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确定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和环节,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指为强化素质教育,扩大知识面,进一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好地适应培养模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而开设的课程,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实践课:包括专业见习、课间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是必须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

  四、学分

  学分是表示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最小计量单位为0.5。

  所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毕业最低学分。

  学分分为规定学分、特殊学分和奖励学分。

  (一)学分的计算方法:一般课程学分。

  每学期该门课程学时数(含实验学时数)除以18,即为该课程的学分;体育课、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课程学分:每学期该门课程学时数折半后除以18,即为该课程的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原则上每周计为1学分。

  (二)学分绩点。

  为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行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是学生奖学金评定、双学位修读、专业分流、提前毕业等的重要依据。

  课程绩点=课程成绩(百分制)÷10-5,绩点小于1时计为0;课程学分绩点=课程绩点×课程学分;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总和÷课程学分总和。

  五、修业年限

  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考,实行弹性学制。

  凡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本科学生允许在3―7年内修读,凡基本学制为五年的本科学生允许在4―8年内修读。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本专业要求的毕业最低学分,并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条件,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准予毕业。

  六、选课制

  为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行选课制。

  学生在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分制教学计划和本人的实际情况,按照选课原则,可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

  七、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

  实行学业导师制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所有在职教师都有受聘担任学业导师的义务。

  各院系应根据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或成立学业导师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每学期的选课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八、学籍管理

  学校根据学分制要求,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重修、免听与免修、专业分流、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双学位、毕业、结业与肄业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实行科学化管理。

  总之,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投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以保证学分制有序实施。

  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院(系、部)在学分制实施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学分制改革有关要求,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上进行相应改革,为实施学分制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3]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2】

  摘要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以修读一定量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我校经过对学分制管理的研究探索,实施了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

  该文旨在从教育管理角度,结合对医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的实践,探讨医学生学分制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应对的措施,从而不断完善和推广医学生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关键词 学分制 医学生 教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强化,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具备较强知识扩展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21世纪医学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学分制管理是医学教育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

  1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是19世纪兴起于美国的教学管理制度,20世纪初引入中国。

  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选择学校类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它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的特点,所以受到各类高校的普遍欢迎。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强调专业知识,对于如沟通技能、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能力训练却相对薄弱。

  而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反映课程地位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分决定是否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

  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体现的是一种办学思想的更新,需要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支撑。

  这种理念应结合于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体现通识性、人本性和创新性。

  由此,“学生为本,关怀发展”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使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施有了较为充分的理念支撑。

  “人本思想”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中的体现为:一方面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学会做人,确立诚信、友善、智慧、责任等社会品质,学会与人共处,能够尊重他人,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人交流、合作、组织的能力。

  学分制即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教学管理制度。

  2 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现状

  学分制教学管理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及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它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福建医科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沿用学年制管理方式,近年来经过对学分制管理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从2005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00五年第二十一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对医学各专业新生实施学年学分制的管理,目前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2.1 课程分类与学分确立

  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大类。

  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应当修读的课程或教学环节。

  选修课是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面、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

  学生应取得所有必修课学分并修足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方能毕业。

  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实行弹性学制

  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设有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

  各类学生均实行学年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学生最长在校年限――四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二年,五年、七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三年。

  2.3 课程考核

  学生应参加各自修读的课程的考核,考核及格者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考核不及格者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经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当重新学习。

  任意选修课不及格者可重新学习,也可改修。

  重新学习或改修后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

  2.4 编级

  每一学年末根据学生未修读与不及格的应修课程学分之和占其相应学年学分总数的比例,按照《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给与编入下一级,并向学生和家长提出学业预警。

  2.5 退学与试读

  学生一学年中,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学分数达到所修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二及以上者或者在规定最长在校年限内未取得的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10%者,予以退学。

  因成绩原因作退学处理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同意,教务处批准后给予一次试读机会,编入下一年级试读,试读期为一年。

  2.6 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统筹考虑,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模式“通”的程度,为学分制“活”的管理奠定基础。

  因此应涵盖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全部教学活动,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外综合教育计划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分别规定相应的学分,让学生自主选修。

  3 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局限性

  学分制改革在理工科院校已试行多年,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医学教育的独特性与学分制的要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致使学分制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也使得医学教育学分制改革难以深入开展。

  3.1 选课的局限性

  由于医学课程体系庞大,课程学时数多,实践性强,课程的相关性、逻辑性极强,学制也较长,导致绝大多数医学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学生选课的范围受到局限。

  而且学生选课的功利性比较明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偏少,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较多。

  3.2 重修的困难

  医学生周学时数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均采取自修或间断性听课的方式重修,且参加重修考试时本身也要参加期末考试,从而增加重修学生的压力。

  3.3 教学管理的困难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学制、重考、重修、缓考、免修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教学任务安排、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教学实践等教学管理各环节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教学管理混乱的状况,也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此外,招生人数、专业方向的增加导致的各专业培养计划的细化,教学场地缺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3.4 师资的局限性

  传统的专业设置较少有学科交叉,导致教师在狭窄的专业通道内授课,对本专业产生依赖,无法讲授多门课程。

  而学分制要求提供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内容上要体现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

  而对于临床教师而言,随着临床实习人数

  的增加,教师精力被分散,规范化临床示教和临床查房制正在淡化,重医轻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忽视了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也禁锢了医学临床实践性学分制管理的深入开展。

  3.5 学生管理的难度

  学分制是针对学生个体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以课程和专业定位,但是学分制对于勤奋、自觉的学生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对策思考

  针对我校学分制管理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重阅文献,访谈相关人物,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强调专业对口,学校尽可能地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不注重发展人的主动性。

  在现今社会发展体系中,这样的人才已经不适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而不是“教’,上,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要从各个角度加大对学分制的介绍宣传,使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对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全面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4.2 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以医学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和专长的专业选修课程等。

  总体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更新。

  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4.3 打通校际通道,实现跨校选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打通校与校之间的壁垒,地域相近的学校可以互开选修课,学分可相互认可。

  本校无条件开设的选修课,允许在相邻学校选修,学分回校得以承认,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学院内部,各院系之间更应做到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我校新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大学城共有7所邻近的高校。

  大学城内的各所高校应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推行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所有课程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都应逐步对外开放。

  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不由学生另行支付,而是由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校际结算。

  各校举办的名师和著名学者的报告或系列讲座,应向其它学校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听。

  4.4 加强教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计算机教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配套环节的建设,对学分制进行规范,建立三维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4.5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培养制度,用政策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有目的地在交叉学科方面培养教师。

  学校有了大量复合型的教师就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授课的“供应量”,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

  4.6 建立导师制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建立导师制,遴选业务好、素质高、热心学生工作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分制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实践学习计划,指导选课与专业学习,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

  总之,实行学分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弹性指针上升为硬性指针;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将学校的意志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学分制改革势必会牵动辐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既涉及到教和学,又牵涉到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因此,完善学分制还有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通力合作才能确保成功。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相关文章:

探讨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10-02

学分制管理制度实施效果10-08

学分制的工商管理培养计划研究论文10-08

探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思考的论文10-09

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10-08

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论文10-08

学分制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10-08

成人医学教育论文10-09

医学教育建筑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