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时间:2022-10-06 01:04:07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综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但城乡二元制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伴生的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壁垒。

  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便产生了。

  多数研究者[1]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我国人口1%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5 800万人,这个数字仍在逐渐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亲情的缺失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虽然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不大,但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2,3]。

  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是目前这一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1.1. SCL-90检出心理健康方面

  李宝峰等[4]采用SCL-90 量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 ,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

  王东宇等[5]研究发现,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有30.3%的中学留守孩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孩。

  1.2 人格方面

  范方等[6]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 和对照组的16PF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赵红[7]等采用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对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各自进行因子分之间的性别比较,结果发现留守组儿童男女之间在内外向、神经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和自我意识总分这6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非留守组男女之间仅在行为因子上有差异。

  而程少贵等[8]用MHT和EPQ量表在江西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焦虑,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掩饰性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常模,神经质量表得分留守男性儿童与同龄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女性儿童的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同龄常模。

  1.3 焦虑状况

  刘正奎等[9]对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中小学生( 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 进行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儿童, 而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

  首先, 父母离开时, 儿童的年龄越小, 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

  其次,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次对其焦虑水平也有重要的影响。

  龚开国[10]研究结论也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状态焦虑水平普遍比非留守儿童高,但特质焦虑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是否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年级、性别等因素。

  张顺等[11]对安徽省某县两所农村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发生率为17.1%,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1.4 其他方面

  周青云等[12]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主要表现在: 脾气暴躁、焦虑自闭、自暴自弃、消极自卑,做事无恒心, 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

  在调查中,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 常为一点小事怒发冲冠、暴怒不已,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霍金芝等[13]研究指出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是儿童个性发展偏异的高危因素,亲子关系是影响个性发展的核心,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是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的重要因素。

  施学忠等[14]认为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易使儿童青少年出现各种情绪行为问题、神经症状、学业不良和反社会行为。

  叶敬忠等[15]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 研究认为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

  这些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不仅经常有撒谎、迟到和不交作业的行为, 并且与人交往的能力欠缺, 自我约束力也差。

  王东宇等[16]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留守孩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留守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分离时间在1年以内的除外,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

  男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留守孩,高中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中留守孩,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孩。

  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还认为,心理不健康与人格发展不健全不仅将导致留守儿童学业不良与行为问题,而且可能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认同适应能力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多数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相关因素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这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及儿童自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以学校与家庭因素最为重要。

  叶曼等[17]认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邵艳等[18]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研究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是由社会、学校、 家庭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因学校教育偏差、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胡小爱[19]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变化发展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之间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黄俊霞等[20]认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教养人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能力低、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结论可以看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从外部因素(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和内部因素(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把着眼点放在家庭影响因素上,范方等[6]发现,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其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

  莫艳清[21]认为,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化和亲密度较低以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过少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可见,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建平[22]从另一方面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呈现出社会支持的朋辈性、亲子关系的残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会交往的闭锁性与自主性等特点,这种特殊的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3 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在很多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事关祖国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监护人教育不当及社会教育不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通过多元互动来弥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缺失所造成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特长和潜力,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目前,要想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0(3):60~65.

  [2] 朱科荣,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18(4):21~24.

  [3]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12:7~15.

  [4]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20(5):82~83.

  [5]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521~522.

  [6]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7]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8] 程少贵,郝加虎,陶芳标.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60~62.

  [9]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

  [10] 龚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6~468.

  [11]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12] 周青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干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1):88~89.

  [13] 霍金芝.家庭环境与个性发展[J].中国公共卫生,1995,11(10):461~462.

  [14] 施学忠,吴敏,陈姜,等.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11~112.

  [15]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28(3):55~59.

  [16]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17]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6):67~69.

  [18]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44~47.

  [19] 胡小爱.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5(5):119~120.

  [20] 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19(6):108~109.

  [21] 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0(1):156~158.

  [22] 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27(5):37~3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2】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规模急剧膨胀,由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留守儿童正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长期亲子分离、特殊教养方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一些倾向性问题,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一 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研究就越多。

  但目前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比较肤浅。

  有的作者称这群特殊的孩子叫“留守孩子”、“留守少年”等各种称谓。

  但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更加准确恰当。

  在年龄上也有很多争议,有人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群体”。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为准。

  经过对各种文献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委托人监护,抚养的年龄未满18周岁者。

  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儿童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

  也是人格、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长期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缺陷。

  1.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自卑感。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对外界敏感,缺乏安全感,易陷入自我责备中,表现为孤独感、敏感自卑等。

  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多的情绪体验,自卑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情绪感受。

  大多数学者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并指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较少,让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孤单、自卑。

  2.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一生的重要环节。

  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接触,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留守儿童在交际上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差,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

  他们有一种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等。

  多数学者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重。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三 留守儿童的特征

  1.放任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

  他们的家庭较富裕这些孩子的零花钱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一团也是糟。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

  2.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

  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和教育,渴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依赖。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

  当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马上就会有情绪低落、急躁易怒,仇恨父母等情绪。

  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受情绪影响很大。

  3.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

  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不算错的收入,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节俭,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

  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四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摆脱留守现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子女带到身边打工所在地的学校就读,摆脱留守的现状。

  2.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更应承担起这个重要责任。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

  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并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3.激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

  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唤起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通过增加沟通次数,见面时间等方式提高沟通效果,增进感情交流,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主要作用。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不要溺爱孩子,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最无能的表现,教孩子明辨是非。

  其次要赏识孩子,坚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尽可能为他创造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

  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孩子的品质和智力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最能震撼心灵的是感情。

  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家长也要以身示范。

  五 小结

  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才是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前进,但背后确有很多问题的产生。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及关心。

  留守儿童被留守或产生很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这都需要国家去关注去解决。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4(1) : 29-36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 : 466-467

  [4]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董海宁.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7)

  [6]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 -179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3】

  【摘要】 目的 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农村“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安徽农村选取2所小学和1所中学共1 0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孤独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及社会期望量表评定其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孤独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认可需要。

  结果 1 034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73.7%。

  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低于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自我意识水平分别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教育,造成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孤独感发生率高,值得关注。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儿童;农村人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

  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1]。

  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2],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

  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劳务输出较大的城市选取2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共1 0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7~17岁,其中小学生384名,初中生650名;留守儿童762名,非留守儿童272名。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至少4个月以上,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外出务工父母:本文是指每年在外务工至少0.5 a以上,且务工期间很少在家居住的外出打工父母。

  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分为4个组:父亲外出组、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和无外出务工组。

  男生平均年龄(12.40±2.20)岁,女生平均年龄(12.66±2.18)岁。

  1.2 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3]中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自我意识量表及社会期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由课题负责人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予以考核;现场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统一进行讲解,并由各班教师协助完成。

  (1)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10个条目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条目使用3级评分制(0:从不这样;1:有时这样;2:一直这样),量表的得分从0(可能性最低)到20分(可能性最高)。

  (2)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回答分5级记录,从“0:始终如此”到“5:一点都没有”,总分范围为16~79分,得分越高提示孤独感愈强;情绪-社交孤独量表:陈述分4级评分,从3(通常如此)到0(很少如此),得分越高提示孤独感愈强。

  (3)自我意识量表反映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规定了答“是”或“否”的标准答案,受试者选“是”记1分,选“否”不计分,本量表为正性计分,总分高表明儿童自我意识水平高。

  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信度与效度较好。

  (4)社会期望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认可需要,可能的得分范围是0~48分,高分表明对不认可的惧怕。

  1.3 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检错,用SPSS 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

  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73.7%,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各组间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其父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32,P>0.05;χ2=5.96,P>0.05),见表1。

  br>

  2.2 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小学生心理发育的影响 表2所示,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的社交焦虑、孤独感及社会期望值均低于其他3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其他3组,其中在社交焦虑和孤独评分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均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均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意识水平、社会期望值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初中生心理发育的影响 表3所示,初中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的社交焦虑、孤独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期望值高于其他3组,其中在社交焦虑、孤独评分、自我意识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初中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低于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均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自我意识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调查发现,有73.7%的调查对象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达62.5%。

  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仅占37.5%,这其中与父亲在一起的比例又远低于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5.8%,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接近[4]。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5]。

  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6]。

  其次,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深感自己文化水平太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期望较高,结果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对学习问题产生焦虑。

  第三,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

  Santrock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7]。

  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初中生的社交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留守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P<0.01)。

  提示年龄越大,心理问题越突出。

  吴霓等[8]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影响很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9],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兴趣的增加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会不断面对新的矛盾以及为解决矛盾对自我进行相应的调整,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较为复杂和多变。

  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面对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更大,缺乏父母的悉心指导,使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发展问题非常担忧,情绪上表现出紧张、焦虑的状况,不如他人的自卑感会使他们产生逃避的倾向,恐惧和他人交往,出现对人焦虑现象。

  4 参考文献

  [1] POSIG M, KICKUL J.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urnout 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in nonservice occupations. J Occup Health Psychol, 2003,8(1):3.

  [2] 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4(1):102-104.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4-398.

  [4] 段成容,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32(3):13.

  [5] 陈章银,何永梅.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8,27(7):35-37.

  [6] 钟继灿,王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69-70.

  [7] SANTROCK JW. Father absence, perceived maternal behavior, and moral development in boys. Child Dev, 1975,46(3):753-757.

  [8] 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教育发展研究部网[EB/OL].[2004-01-08].省略ier.省略.

  [9]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简报04-1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简报12-07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报12-02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简报(精选29篇)02-07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简报15篇04-11

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方案(通用5篇)12-13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方案12-13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方案12-14

农村关爱留守儿童方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