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论文

时间:2020-12-06 16:51:23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中医学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学的论文【1】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

  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

  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

  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

  气的生成来自于:

  1.1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

  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

  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

  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

  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

  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3.5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

  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

  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

  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

  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

  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

  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4.1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

  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

  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

  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

  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4.3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

  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

  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

  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

  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4.4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

  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

  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

  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4.5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

  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