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

时间:2023-04-01 09:12:57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在社会中,高校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所以,其心理健康也备受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

  第1篇: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扩大受众群体,力求整体提升心理素质。

  但在心理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指导者受精力和时间局限深度不足,对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工作的有效性、专业度亟待提高。

  而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参与性”管理模式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期望更高。

  本文以此为研究群体,以操作简单、效果快速、倡导体验、注重分享的团体辅导模式为核心技术,以求丰富心理工作不同视角,完善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团体辅导;党员主体;心理健康

  2016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重要讲话,其中涵盖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现阶段,高校须在短期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及时应对可能产生的应激事件。

  在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系统思考分层分析,既不能舍弃医学模式的取向,又要突出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因此必须发掘大学生资源的巨大潜力,依靠学生干部完善心理援助体系。

  学生党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可作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正面辐射广大同学。

  一、影响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水平因素

  学生党员普遍对自己要求较高,有一定的自控力,成就动机强于普通同学。

  是学生群体中的领导者,师生眼中的优秀学生,晕轮效应让周围同学觉得他们凡事必定是出色的,这样的环境氛围造成了心理暗示,如实际能力不足极易造成心理压力。

  (一)学习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大学课程较为丰富,基础类课程与之前知识积累关联度较高,专业课程深度不断增加。

  同时评价学习优秀标准逐步结合全省综合类比赛、创新专利发明等。

  对于要起到表率作用的学生党员而言,思想压力逐渐加码。

  (二)原生家庭制约性格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贫困、单亲、离异等家庭现实情况,会让一部分党员内心更为敏感,在开朗乐观、为人处世、情绪情感中处于弱势,内心缺少自信,而这和平时好强不愿意服输的外在性格产生碰撞,处于矛盾阶段。

  (三)工作角色更多元化

  学生党员作为教师的左膀右臂,角色定位起点高,容易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

  同时作为学生的可靠朋友,更需要他们的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是对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展党员心理健康的侧重方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师少生多的矛盾、工作内容窄化依旧存在。

  心理辅导人员的社会团体兼职经历,实际个案处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学习操作都直接影响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步入转型期后,大学生心理面临新的形势。

  特殊学生心理困惑个性化特点显著,普通学生广泛性心理需求增加,一般科普类的讲座、课程、培训已难以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立足党员群体特点,以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

  1.党员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成长、考试、交友、实习、职业规划、就业都容易对党员情绪造成波动,并且由于角色定位的特殊,这种困惑冲突更为强烈,要及时发现、及时化解,预防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

  2.党员学生有清晰的理想目标,也容易受外环境期望值的增加而拔高,实现的难度也逐级增加,失败的概率也将有所提高。

  而偶然的失败事件可能引发对自我评价的重新评估。

  3.党员群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排解的途径更为单一。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有心理问题时,首选朋友倾诉,其次向母亲、同学、恋人、父亲。

  而在对党员的个人访谈中,他们一般就只向外校朋友或是党员朋友倾诉为主,其他倾诉对象很少涉及。

  平时接触最频繁的入党联系人,更多是讨论工作为主,很少向老师寻求帮助,处理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欠完整。

  三、团体辅导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互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感受、体验、探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调整和改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特殊的多人参与的形式,最大程度解决了高校心理辅导领域中人手不足的困扰,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学生对心理帮助的需要,通过心理活动的专业组织,准确引导,突破较为单一的理论传播,让心理辅导和咨询接地气,通过积极关注和准确共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对辅导教师而言,能在专题教育、主题班会中引入团体辅导,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开展。

  分析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精心选择理论、方法,潜心研究技术,提高团体辅导模式针对性操作性上和具体心理教育的匹配度。

  对90后的大学生而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除了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开始接触到竞争问题、成瘾行为(药物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危机。

  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发展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

  此过程中既需要师长的帮助找到发展的路径,也需要同龄人同学的交流,来对比判断定位自身的发展水平。

  四、团体辅导在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应用中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心理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理论基础。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在人本主义看来,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所有的心理问题及困扰都是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受阻所造成的。

  因此根据人本主义的中心观点,团体辅导在平等、真诚、无条件的尊重且安全的氛围中,在一次次尝试和改进互动中,充分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潜力,启发自我探索,认识到阻碍,调动全部的能量,冲破原有的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自我的信心。

  在团体辅导中,成员都是辅导者,党员同学之间有着极其高的趋同性,相似的学科背景、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们比其他同学更能互相理解、进行沟通交流,为提供融洽的辅导气氛提供基础,发挥心理的调节作用。

  2.建构主义是实现心理辅导效果的理论支撑。

  现代建构主义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团体辅导开展中,指导教师的角色更侧重于引领者启发者,激发学员自身潜力和相互间的集体智慧,从而突破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依靠僵硬的理论出发,借助设计活动营造一定情境的背景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辅导设计的重要内容,学生党员借助他人的帮助,人际之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在互动式的辅导的过程中,学生党员之间分享知识和技能,共同开拓思维得到启发。

  整个团体辅导获得收获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修正自身理解的定义。

  (二)应用中的模块设计

  强化乐观、勇敢、毅力优秀品质,可选择小组故事会、团体游戏如滚雪球、心有千千结、情绪万花筒、风吹杨柳、巧解绳套等等。

  注重表达和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遇到困难,启发团队智慧形成最佳策略改变行为模式。

  处理负面情绪、化解心理压力,可采用意向技术进行分组疏导,团体游戏可开展创造心流、情绪的潘多拉、天才我才等。

  开展过程中,肯定成员现有优势,辅助焦点解决技术,帮助其坚定信心,学会自我情绪调控。

  解决迷茫困惑,动力不足,可采用彩虹图、兴趣星空、我的家庭树、我的生命线、价值观大拍卖等方式,借助职业生涯理解澄清个人发展意向,发现自身资源,增强幸福感。

  以上辅导内容根据党员较为集中显现心理困惑而探索整理,均可根据实际现状进行修改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婧,彭旭丹,舞动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OL].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2]谢超.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3]李录平.浅谈提升学生党员心理素质,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J].法制与社会,2012(05).

  第2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

  在社会中,高校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所以,其心理健康也备受注。

  要想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全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为此,文章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具体的教育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讨

  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在激烈竞争与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都存在心理障碍与问题。

  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影响程度极大,所以,其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如果大学生心理素质理想,则在增强个人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不仅对大学生成长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样也关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在学校规划内容中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将其设置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当中,以保证课程学时与学分的充足性。

  与此同时,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并设置相对应的公共选修课程,确保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充分涵盖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识和人格塑造等多样化的内容。

  另外,高校需要合理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

  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尽量贴合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完美对接教材内容和视频,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亦或是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受心理健康的知识教育,同样也能够使学生更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

  二、全员育人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并不只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同样也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并展开全面地教育。

  而高校内部全体人员都应当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专业的教师应充分运用专业的教学途径,在教学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教授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并且乐观大胆,对大学生的健康心态以及品质予以全面培养。

  而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等相关学生工作人员则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当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并且充分考虑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并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增强学生认知水平并予以教育,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则应当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等相关活动,进而在高等院校内部营造教育氛围。

  高校同样要在新进教室的岗前培训课程机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针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性培训,与此同时,合理安排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认证的培训当中,使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大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其主观能动性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能够树立科学化的心理健康理念,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资金与场地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创设的心理社团组织给予大力支持。

  另外,还应当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亦或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与辩论赛等多种活动,以保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并调动起自我认知、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基于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对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正确地分析,合理地总结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大其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深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四、校园文化影响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应当对广播、校报与板报和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予以充分利用,注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力宣传与普及。

  与此同时,应组织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亦或是宣传月等相关活动,也可以组织举办专题性的报告会或者是现场心理咨询与心理沙龙等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生营造出理想的心理健康氛围。

  除此之外,必须要全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性网站以及报刊等,以保证与新媒体的发展相顺应。

  还可以深入研发心理知识的宣传云平台,注重宣传教育的作用,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新媒体或者是专业报刊当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而高等院校还应当强化建设校园文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在校园内部举办文化活动,并在其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元素,对心理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与积极指导,进而强化学生自身的互相信任与互相帮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五、心理咨询和辅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咨询与辅导十分重要。

  所以,高等院校应当针对校园实际情况,积极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亦或是心理咨询室,并对其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完善。

  另外,还需要制定出心理咨询接待的规则以及预约等相关制度,心理咨询场所全天开放。

  不仅具有个人咨询形式,同时,也可以以电话或者是网络的形式进行咨询,以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及时与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同时,还应当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作为工作目标,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加全面与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晓伟.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J].赤子,2015(8):156-156.

  [2]黄海燕.浅析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商情,2011(38):8-8.

  [3]陈倩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2):44-45.

  [4]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模板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0-01

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4

农村发展小学教育论文10-08

城镇小学教育发展论文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