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9 11:47:2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哲学以理论的方式面对存在世界,以期达到对存在世界本身的理解。它并不预设政治哲学具有绝对的本质,等待着我们发现并且揭示出来。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哲学毕业论文篇一

  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

  我们首先不要误解了“何为政治哲学”这个问题本身。

  它并不预设政治哲学具有绝对的本质,等待着我们发现并且揭示出来。

  恰恰相反,这个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共识和差异,它要求提供的是我们各自对政治哲学范畴的理解,并且通过对话来明确差异和共识。

  在我看来,在今天后形而上学的思想氛围中,政治哲学应该成为第一哲学。

  在这里,政治哲学作为第一哲学这个提法并不是说政治哲学成了哲学的首要部门从而获得某种统治地位,而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

  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

  因此,下面我们将从政治与哲学的当代变迁来阐释这一命题,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阐释我们对政治哲学这一范畴的基本理解。

  我们都知道,哲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简洁定义,也是最高定义,这就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

  但问题在于对智慧本身的理解。

  就作为哲学典型发端的古希腊来说,智慧被明确地规定为理论知识,其基本的目标就是揭示绝对真理。

  不仅哲学的功能被理解为认识,而且认识的目的被把握为揭示真理。

  我们把这样一种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传统称为认识论路线的哲学。

  在这条路线上,哲学被理解为一种理性的沉思,追寻不受经验和现象干扰的自在真理。

  哲学以理论的方式面对存在世界,以期达到对存在世界本身的理解。

  在这条路线上,不论观念与对象符合,还是对象与观念符合,哲学真理只能被理解为符合论的知识。

  关于存在是什么并且我们如何知道存在是什么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

  在这一哲学传统中,哲学与政治之间产生必然的二元论划分和实践中难以解开的纠结。

  既然哲学事关存在的绝对真理,而政治是统治的技艺,政治中的艺术和经验就只是某种不确定的意见,没有真理性。

  而且权力可能干扰人们认识真理,只有在没有政治权力的地方才有真理性的认识,因此哲学高于并且远离政治。

  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管理城邦是从理念世界下降到经验世界,被理解为一种牺牲和贡献。

  柏拉图的哲学王,并不是说当上了统治者是哲学家的荣耀,而是说政治只有服从哲学提供的绝对原则才是好的政治。

  而近代的康德认为,不能期待着国王哲学化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而且也不能这样希望,因为掌握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败坏理性的自由判断。

  很显然,不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王还是康德的哲学家不能为王,都是肯定了哲学优先于政治的绝对地位。

  在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中,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情,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制。

  然而,这个认识论哲学传统无可挽回地终结了。

  关于它的终结,我们已经在不少的地方谈论过,核心的问题是自在概念和绝对概念的瓦解。

  存在是在实践与认识中与我们相关联的对象性存在,现实是实践中的生成,而不是自在存在和自在运动。

  因此我们只能形成对象性的认识,而不是无时间的绝对真理。

  知识是被构成的,而且知识的对象也是在实践中被构成的。

  在这样一种思想视域中,哲学不是现实之外对现实的理论直观,而是在实践中面对现实并且超越实存的那样一种批判性的思想维度。

  它要反思的是人作为存在怎么存在,并且怎么样去存在,因此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存在智慧,是我们应该依循它去生活的、关于世界的看法,即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再被把握为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科学。

  哲学从来就在生活世界之中,并且要自觉地立足于生活世界。

  洞穴之外的理念世界诸如绝对正义、理想城邦等等只是观念的幻想,存在的异化。

  在自觉地以生存的实践为基础和目的的哲学中,不再有关于经验和现象之外的关于存在的冥思(本体论问题),也不再有内在的意识如何可能抓住外在对象的思辨困境(认识论问题)。

  关键的是:在物性世界生存的人作为个体和作为类如何面对现实并且超越他的实存。

  哲学就是超越性的批判和建构。

  诸如正义、平等、自由、至善、良知,乃至于宗教的上帝、天堂、来世等等本质上只是超越实存的观念建构,虽然对于生活实践具有根本的导向意义,使存在超越单纯的物性成为人的世界,但是,它们本身不是自在存在,也不是绝对的生存原则,而是历史性的思想建构。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一种发明观念的活动。

  有一本政治哲学导论的书名就叫做《观念的发明者》,这一书名恰当地表明了哲学的功能和性质。

  实证的真理让渡给了科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发明观念、创造意义、思考价值,自觉地将自己看成超越性实践内在的构成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指向异常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问题在于不要将这样一种实践的理论阐释为脱离时间的绝对真理和抽象教条,而是以实践思维为基础,将思想导向生存的世界。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思想趋向现实的同时,现实也要趋向思想。

  这是一种存在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有哲学,当然有政治。

  由此我们能够理解,“革命”乃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

  随着哲学从认识论路线向实践论路线的转型,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哲学既然不是实践之外的理论直观,而是生存的智慧,哲学不在政治之外而是在政治之中发生。

  不是说哲学只有远离政治才能发现真理,政治只有远离哲学才能抓住现实。

  正好

  相反,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

  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和相互构成。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变迁意味着哲学存在论必须具备政治的维度。

  今天关于哲学存在论的谈论远离了这一维度,将退回到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辨。

  只是从哲学形态和哲学性质的变迁来看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还是一个初步的认识。

  它讲的还是思想史内部的事情。

  真正说来,思想发展不是思想史内部自我推动的结果,而是思想与现实交汇作用的产物。

  今天,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一种要求。

  随着政治内涵和功能在当代的变化,政治不再是社会历史的附属结构,而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构成维度,日益发挥着维系人类存在和推动人类发展的存在论功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政治理解。

  关于政治的谈论离开了存在论的高度,将变成一种关于统治的技术科学,难以理解政治的现实和意义。

  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讲的是适应政治变迁的当代趋势,将对政治的理解提升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高度。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说的是人天生地要过一种社会性的生活,并且天生地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当我们今天来谈论人的政治性的时候,其广度和深度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甚至与启蒙开启的现代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政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是政治已经真正地成为了普遍的政治,成为人类存在基本的构成维度。

  所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中说,事实上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政治的。

  传统对于政治的理解立足于公共与私人、国家与社会等等二元论结构,好像政治仅只是社会结构中的一块,可以并且必须划定自己的边界。

  但是,如今政治具有越来越强劲的渗透力,已经作为一种基本的力量构成生活的内在维度,我们的呼吸、我们的饮食乃至于我们的性爱都在政治中被构成。

  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都有政治因素的中介。

  我们生活在政治之中,政治构成生存的条件。

  这种政治的普遍性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在政治成为普遍政治的同时,政治也成为总体政治。